苏州编制考试论述题参考

来源:    日期:2019-9-20    浏览次数1341

 论述题(参考要点)

为什么不能把《指南》当作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1、《指南》共提出了32个具体教育目标和87个具体教育建议。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并不是统一的硬性的规定。

   2、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具有个别差异性。《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谈谈为什么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1、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意味着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特点。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3、指南》要求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举例说明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坚持“动静交替”。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地、有益地自由活动。

  1、动静交替原则表现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中。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活动步调的节奏,避免单调和疲劳。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提供

  如:有的幼儿园日程的安排多而零碎,幼儿常跟着教师匆匆忙忙的去做每一件事,而没有机会仔细去品味各种经验,这种长期匆忙所带来的压力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大的环节转换后,应该容许有一些机会来满足幼儿的个别需要。如较安静、不爱社交的幼在集体活动后,需要有个能独处、静息的空间;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当集体活动静坐的时间已超过其耐心的扱限时,就需要让他有机会动一动。

  2、动静交替原则也表现在某一个教育活动中。如为了使一些费时较多、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我们采取切段的方式,即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切段,让幼儿休息片刻以调适情绪。这样既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又能使幼儿及时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感受学习快乐。特别是在操作类活动中,以切段方式体现动静交替的安排,还有利于照顾个别差异,速度慢者可利用段与段间的小憩完成任务,既能消除幼儿间的明显差异,也能使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论述积极师幼关系的意义,并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建立积扱的师幼关系。

   1、积极的师幼关系指的是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积极师幼关系对幼儿及教师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助于幼儿获得关爱

  ②助于幼儿获得安全感

  ③有助于幼儿之间建立同伴关系

  ④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①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幼儿教师要树立适合新时期幼儿成长且与幼儿心理相适应的新型教育观。因为,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一定会带来教育行为的变化。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的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

  ②教师对幼要持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及兴趣的需要,尊重幼儿人格的独立,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主观恧望和需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获取成功感。同时注意这种尊重和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自流。

  ③教师对待幼儿应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

  幼儿教师在曰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④教师对幼要尽量使用多种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教师还要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与动作,与同伴的交往与合作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采取适宜幼儿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的身体语言以促进师幼互动关系的健康发展。

 

 

简述《纲要》和《指南》中体现的终身教育思想。

   

   1、终身教育理念是《纲要》的指导思想之一。《纲要》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置于核心位置。

   1)强调幼儿园的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注重培养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体验,而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3)强调终身持续发展的素质。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

   4)保证幼儿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幼儿园生活中发展潜力,实现积极、愉快、真实、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2、《指南》要求实施中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认为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论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答:(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意味着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另外,个别差异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

    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中,为什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请结合实例说明。

参考答案:

1)从教育目标来看,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2)、《指南》明确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从儿童发展规律来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3)从幼儿园教育内容来看,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目前幼儿园教育内容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各方面的内容都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活动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实际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教育内容范畴的划分是相对的,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4)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整体性。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如认知发展与社会情感发展之间,身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语言发展与社会情感发展之间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是说,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具有整体性的。

 

(5)活动目标的整合是“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实施途径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活动是整合性的活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其教学目标也不是孤立的,要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如:中班健康课《我们的鼻子》,其目标是了解鼻子的主要功能,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通过图画等方式观察,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目标中有情感、认知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同时有健康、艺术、语言等多个领域的融合。

论述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意义与举措。

1、《纲要》中指出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幼儿园教育原则也指出要面向全体,尊重个别差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因此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①能够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②促进每个儿童发挥自己的特长

③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2、尊重个别差异。作为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依照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利用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

②正确对待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③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创造条件,转变教育观念,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施以不同的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人施教

④正确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⑤创设良好的育儿环境。应为所有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合理的早期教育,以促使幼儿的智力更早更快地发展

 

 

游戏材料准备要注意哪些方面?

1)、广泛收集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

2)、提供足够的材料

3)、根据年龄特点提供材料

4)、提供与阶段目标、内容匹配的游戏材料

5)、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材料

6)、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材料

7)、将材料放在可看见位置

8)、变换材料的排列

9)、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

10)、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为什么必须坚持幼儿园活动游戏化?如何保证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1、《规程》《纲要》要求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2、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原则

4、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要保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如何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参考答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1)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自身应有的需要和权利。1998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指出生存与发展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第六条也体现了对幼儿发展权利和保护的重视。

2)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幼儿体、智、德、美等几大方面都发展。由于体、智、德、美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推动幼儿在这几方面的均衡发展,要进行整体设计。

3)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是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儿的发展除了身体、认知、语言的发展,还应有社会性、情感、交往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4)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通过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5)幼儿全面发展应是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设计的活动应符合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主动地活动,力求使幼儿的活动性贯穿于活动发起、进行和结束的全过程中,使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且能充

分发挥其创造性。

6)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密关联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的幼儿教育应顺应社会的需要,在幼几教育现有目标基础上,渗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为什么说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考答案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

1)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2)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的,偏重任何一个方面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

3)体、智、德、美诸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体、智、德、美四育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教育力量,落实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之中。只有正确认识四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实习生小赵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请那几个幼儿发言,有些幼儿茫然端坐,从不手,她疑惑地询间一个不举手的幼儿,得到的回答是:“反正举了手老师也不会叫我”,请从学教育原则和教育公平的视角论述上述现象。

参考答案

1)学前教育原则角度

根据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重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儿童,使每个儿童都能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教师要保证每个儿童在学校里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必须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儿童。

2)教育公平角度

从课堂交往看,在师生互动中,有些教师有意地对幼儿实施一种差异性交往。从课堂心理因素看,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和规范着幼儿的学习行为,而教师心理活动中的动机和看法又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表现。同时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也会影响课堂的教育效果,如眼神、手势、身体姿态等。教育公平的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注意教育中的机会均等,就是给予孩子同等的关注。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它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所有方面;但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

2)由于每一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皆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要根据幼儿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

3)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目标,因材施教则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

 

3.教师如何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支持。

参考答案

1)营造民主化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后,要留给幼儿自己思维的空间,不要以诱导或者暗示的方式,把幼儿的思路限制在自己为他们设计好的模式中,要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要多提供让幼儿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的机会,要学会“等待”,不要急于把现成答案抛给幼儿,要让幼儿尽情地探索、体验,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与经验。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

如,科学活动《它能穿越管子吗》,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不同形状的白色弯管、直管,带螺帽的线、铅笔、打气筒、手电筒。先请幼儿猜测:“带螺帽的线、铅笔、打气筒里打出来的气、手电筒里照出来的光,这四样东西能穿越管子吗?“接下来引导幼儿操作验证、引导发现:“什么东西能穿越弯管?什么东西不能穿越弯管?”然后探讨问题。“为什么线和空气能穿越弯管?为什么铅笔和光线不能穿越弯管?”最后再次实验,并得出结论。

3)改变教学方法,为幼儿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幼儿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

如,科学活动《会滚的物体》,让幼儿自由操作去发现“什么东西会滚?什么东西不会滚?为什么?“对于幼儿来说,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理解也最深刻。

4)教给学习的方法,为幼儿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如,大班科学《昆虫》,课前我们让幼儿准备一些关于“昆虫”的信息。这样,在父母的协助下,他们大多从杂志、报纸、电脑等渠道上获得各种各样的关于昆虫的信息,有的还直接带来和父母一起捕捉到的昆虫及昆虫的标本等,这些准备过程,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扩大了感性认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独立学习的乐趣与能力。

5)改进指导策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如,科学教学中,营造幼儿主动探素氛围的策略:一是让幼儿带着疑问去探索;二是在操作过程不限制幼儿自由讨论、随机提问;三是允许孩子走动探索,还鼓励他们与同伴比较、分析、交流与合作;四是随时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现和发现。

 

结合幼儿园具体实际,试论述幼儿园保教结合原则在幼儿园中有哪些体现?

参考答案

在幼儿园具体实际工作中,保教结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保育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教育则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引导幼儿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的幼儿园教育的全部内容。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由幼教工作的特殊性和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虽热保育和教育有各自的主要职能,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教育中包含了保育的成分,保育中也渗遗着教育的内容。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保育和教育不是分别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幼儿生活时,忽视随机地、有意识地实施教育,结果,无意识地影响了幼儿的发展。这可能助长了幼儿的依赖思想,也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失去了炼自己能力的实践机会,也可能在无形中剥夺了幼儿发展自已的权利。

 

试论述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并结合幼儿园实践说明这些原则应该如何运用?

参考答案

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是指学前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一一学前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遵的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的儿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把握这个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保育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教育则重在培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引导幼儿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的全部内容。

②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珠性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虽然保育和教育有各自的主要职能,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教育中包含了保育的成分,保育中也渗进着教育的内容。

③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保育和教育不是分别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幼儿生活时,忽视随机地、有意识地实施教育,结果,无意识地影响了幼儿的发展。这可能助长了幼儿的依赖思想,也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失去了炼自己能力的实践机会,也可能在无形中剥夺了幼儿发展自己的权利。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把握这个原则应注意:

①游戏是儿童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

②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3)教有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让幼儿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运用此原需注意:

①教育的活动性: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发展,而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

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幼儿园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4)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把握此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度。无论是幼儿吃喝拉睡等一类的生活活动,还是集体活动、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各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劇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

②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幼儿发挥影响力的。一日活动必须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因此,如何把教有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每个活动怎样围绕目标来展开,就成为实残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理解,试论述发展适宜性原则对幼儿园教师组织课程有哪些启发和提示?

参考答案

所谓发展道宜性原则是要求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与本地区、本园、本班儿童以及个别儿童的实际相符合。

发展适宜性课程内容要求既要适合儿童的一般年龄特点,又要适合儿童的个别差异,既要从儿童的实际水平出发,又不能迁就于现有的发展,而是要让孩子经过努力获得提高,正所谓“跳一跳摘到桃子”。具体来说,课程内容的难度于“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学习活动才是最适合儿童发展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必須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活动对于儿童个体来说,要独立表现、完成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在成人或能干的同伴的支持和帮助下,儿童才能完成任务,获得提高。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水平和预测可能达到的水平。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试论述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家园合作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

参考答案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幼儿国教育指导要(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有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因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截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因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

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家国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

 

论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主要目标的第一条就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

首先,教师把幼儿的一日生活都看作课程,即幼儿的一日生活本来就是课程的一部分,要把课程和生活进行统一和融合。其次,“以幼儿为主体”的课程观,根据幼儿现有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开展适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的集体教育活动。

(三)有利于幼儿良好常规的形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是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问及顺序的规定;二是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三是遵守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幼儿常规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对幼儿有一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坚持性的要求,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四)有利于幼儿文明礼仪的培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入手对幼儿进行礼仪方面的认知教育,对幼儿礼仪行为加以培养,有效提高幼儿的文明意识,树立幼儿良好的道德观念。

(五)有利于幼儿语言及交往能力的发展

语言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婴幼儿期是发展语言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期。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语言及交往能力的发展。

(六)有利于幼儿广泛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阶段的主要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幼儿园采用游戏的方式,培养习惯、丰富知识、培养兴趣、发展能力,从而为幼儿一生学习发展莫基。

 

论述选择和确定幼儿园课程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城的教育作用。从总体的范围来说,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定应能满足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包括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创造诸方面,并使这几方面得到平衡发展。

2)幼儿学习的内容,应当符合幼儿期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期的生活。幼儿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到的知识,才是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幼儿能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或解决某个简单问题,他们就会感到有兴趣,就

能增强自信心,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幼儿学习的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只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就可以达到内容的时代性与丰富性,而且有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和应用。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为后面的学习莫定基础,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论述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如下:

  (1)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 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近期目标的制定是为完成最终的目标服务的。短期目标一般是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制定的,往往在月计划和周计划中体现出来。

  (4) 活动目标。即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总目标要通过上述层次的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身上。目标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实现也就越容易。上述四个关层次的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幼儿园教育总目标,通过上述目标层次的转化使宏观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可操作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试述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则始终贯穿其中。1927年春,陶行知创办了南京市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被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并亲自试验,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多村学校的先行者。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学习。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已组织游戏,培养出具有“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2)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成教,学也不成学。

3)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六个方面:首先,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再次,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除此之外,还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最后还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论述洛克的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白板说”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2.绅士教育

洛克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土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会很快走上正轨。他认为绅土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主张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他的著作《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试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针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戕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即教育要“归于自然”,这是他的政治观、哲学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也是他的教育观的基础。

  (1) 教育的三个来源。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即“自然”“人”和“事物”。在他看来,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方面教育培养起来的。

  (2) 教育遵循自然。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直营儿童天性的发展,促使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卢梭认为,人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儿童天性的发展水平。教育在适应儿童天性的同时,还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也包括了适应男女两性的天性差异。

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从自然教育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卢梭明确提出,教育要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在他看来,这种“自然人”是身心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束缚、天性发展的新人。他们不依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

 

试论述幼儿园班级管理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方法,并结合幼儿园管理实践具体说明这些方法应该怎么运用?

参考答案

为了确保对班级中的每个幼儿都能实施有效的生活和教育管理,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规和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幼儿园保教目标,保教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班级管理方法,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是每个保教人员基本的工作技能。幼儿园班级管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规则引导法:规则引导法是指用规则引导幼儿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和要求相保持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中的规则是指幼儿之间,幼儿与保教人员之间,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进行互动时需遵循的准则。这是班级管理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2)情感沟通法:情感沟通法是指通过激发和利用师生间或幼儿间以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

3)互动指导法:互动指导法是指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班级活动过程就是由幼儿与不同对象互动的过程。运用互动指导法时,教师要注意对师幼互动指导的适当性、适时性和适度性。

4)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行为,从而达成管理目的的方法。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利用具体的正面积极形象和成功的行为做示范,来引导和规范幼儿的行为。

5)目标指引法:目标指引法是指教师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向,规范幼儿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从行为的预期结果出发,引导幼儿自觉识别行为正误是目标指引法的基本特点。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所确立的目标要明确具体,有吸引力,而且目标与行为的联系要清晰、具体。

 

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试论幼儿园为什么不能“小学化”。

参考答案

首先,幼儿园教育有其自身特点。 具有启蒙性、游戏性、直观经验性等特点。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其次,幼儿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

①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该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进

②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

③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一些方面则需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其三,“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既不符合幼儿教育特点,也违法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学习,严重干扰了小学正常秩序的开展,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参考答案

  1)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①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②师资力量薄弱;

③办学条件差。

  2)学前教育区别与学校教育,要杜绝学前班“小学化”倾向,改革建议如下:

①确立学前教育的独立地位与性质,牢固树立学前教育不是小学预备教育的理念。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莫基阶段,其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都有其独立的要求和标准。学前教育不是小学的附属教育,不是小学的预备教育。那种“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上小学的基本能力而进行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说法”都是错误的。

②加大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化”的治理力度。

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的力度。建议教育部门发布文件和规定,明确责任,提出要求,制定措施,加大治理力度,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强化幼儿园评估年审机制和督导监督,在幼儿园年度评估审验时,调整对幼儿园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的幼儿园实施诚勉或警告,限期要求整改,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应取消其办园资格。要通过明查暗访、定期座谈、接受投诉等方式,强化对幼儿园的监督、检查。

③加强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培训。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端正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对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和地方应加大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转变思想,提高素质,使全体园长和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扭转过来,使其素质更加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

 

试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参考答案

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幼儿时期,是身体各种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常会使他们不停顿地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把孩子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每天几小时静坐,将会使某些部分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严重制约身体各机能的迅速发育。

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发展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思维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词语或概念。幼儿思维的这种具体性和形象性,就决定他们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广泛地与人、与物直接接触,在动态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智力才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可能。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幼儿期是各种心理过程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一般都比较活波好动,好奇好间,兴趣广泛,喜欢与同伴交往,喜欢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夸奖。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儿是不会因为

自已不断变换活动方式感到疲劳的,相反往往由于活动过于单调或重复而引起厌倦。幼儿园过多的集体教学活动,使得幼儿没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进行更多的个别接触和交谈。而这些被挤掉的活动,却正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所不可缺少的。

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在幼儿园提前进行知识教育并没有达到为入学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目标。虽然在入学之初,幼儿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显得较为轻松,但事实上使幼儿处于一种松懈的状态,他们会以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没有必要再认真听讲,儿童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这种不良学习习惯为儿童以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总之,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它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论述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参考答案

幼小接工作主要是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避免和减少因两个学习阶段间存在的差异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入小学后的发展及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1)幼儿园方面的衔接

①加强儿童入小学适应所应具备的素质培养

A.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在幼儿园教育中,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B.培养独立性: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日常活动的展开,培养幼儿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整理书包等生活习惯。

C.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

D.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幼儿园可在生活制度、作业和纪律等方面有所改变,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以有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

E.发展动作、增强体质:使幼儿具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有抵抗疾病的能力;培养幼儿较强的手眼协调能力。

②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A.缩小与小学差异程度的工作:调整每日的作息制度;改变活动环境的布置。

B.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开展培训进入小学适应性方面的教有:带领儿童参观小学,开展联谊活动。

C.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

   2)家庭方面的衔接工作

具体来讲,主要是帮助幼儿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即做好入学前的身体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生活习惯准备和学习习惯准备。

 

试论述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工作。

参考答案

    1)正确对待幼儿的各种不良情绪,做好新生人园的安抚工作是小班幼儿入园以后的切工作的重中之重:①活动室的布置以及玩具的投放;②每天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用微笑面对幼儿;③给幼儿以母亲般的拥抱和亲吻;④适当地运用注意转移或冷处理的方法;⑤注重晨间接待与谈话的作用;

2)用正面的教育手段引导幼儿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与精神面貌入园及参与学习和活动,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①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肯定幼儿的成果,提高幼儿学习及活动的兴趣与信心;②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幼儿好的表现,满足幼儿在集体中展示自我价值的需要;③合理并充分发挥小红花及榜样的作用;

3)合理安排组织一日活动,还幼儿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和活动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积极情结的培养,提儿参与活动的价值:①活动的安排要科学合理,动静交替,防止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心理过于疲惫而失去对人园学习、活动的趣。

②在幼儿入园初期可以多安排一些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入园的积极性,继而渐渐过度到各领域的活动的均组织。③活动的形式要多元化,使幼儿有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兴致参与活动。

总之,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让幼儿以最快的速度明白他们的行为指向和活动目的,从而做到的放矢,提高幼儿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小班幼儿入园后容易出现哭闹行为并拒绝入园,请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答案

1)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①幼儿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和对幼儿园作息制度不习惯导致的不适应。

③不良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

(2)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①家长角度

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提高幼儿的适应性。同时家长可以多和幼儿聊一聊幼儿园开心的事情,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喜爱之情。

②教师角度

教师要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从而有效解陈幼儿的焦虑。同时教师要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和有趣,从而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生活。

③家园合作角度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情绪。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园情况。

 

试述幼儿德育的目标及其内容。

参考答案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其目标和内容分别是:

1)幼儿德育的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2)幼儿德育的内容。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①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培养爱的情感;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②发展的儿的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

 

 

如何养成幼儿劳动常规。

参考答案

1.表扬鼓励,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教师要重视、支持和鼓励幼儿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注意寻求、发现日常生活中潜藏着的、让幼儿练习、锻炼的每一次机会,激发他们做事的兴趣,让幼儿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在常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培养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用品,逐渐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今后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引导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培养幼儿的劳动常规要从劳动意识入手,在幼儿园里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观察教师们的劳动,使幼儿知道餐前要擦干净桌子才讲卫生,午睡起来把被子叠整齐才美观等等,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等等。

3.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品尝劳动的喜说,同时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4.循序渐进,巩固幼儿的劳动习惯

巩固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会自我服务,是幼儿园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内容。教师的指导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方法要运用得恰当,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叫幼儿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

5.家园联手,关注幼儿的劳动教育

教师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赢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指导家长让幼儿在家庭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守时、守信的品质和做事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幼儿园评价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为了解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使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过程等更适合活动对象的自身条件及需要而进行的评价。教育活动进行之前,可运用诊断性评价了解活动对象自身的条件与需求,以便针对其条件与需求确定特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可运用诊断性评价了解活动参与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活动对个别成员不奏效的原因等。诊断性评价可以为发现问题、修订活动方案等提供依据。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状况,及时列活动进行调整、提高活动质量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了解活动的得失,为改进活动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而不是评定成绩,判断优劣。所以形成性评价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洋价的对象是活动进程中某一阶段的情况,目的是了解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未达要求的原因,以便克服不足或修订后续活动方案,一般不参与对活动效果的评定。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结果进行的评价,侧重于对教育活动的成果做出鉴定,为以后制订教育活动的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终结性评价并不仅限于活动结東之后进行,在活动之中进行的旨在对活动效果的评价同样具有终结性评价意义。

 

试论述我国幼儿教育有哪些发展趋势?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实施?

参考答案

我们国家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预示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1)注重普及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有,有条件的地区着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要幼儿教育。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的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受到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的影响,幼儿园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在我国,幼儿教育的办学主体将由单一的公办园发展为公办园、企业办园、集体办园、社会力量办园、民办园、私立幼儿园等等,这种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总势将会续下去。

(3)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加快建立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发展性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步代,着重对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街接的有效性进行认真研究。提高幼儿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确定招生规模;结合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制订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加强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规范和建设。

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5)幼儿教育交流合作的国际化态势将保持并进一步加强

随着“地球村”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也会进一步加强。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幼儿园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以高校为主体办学前教有国际间学术交流论坛。

 

 

幼儿园教育如何服务社区?如何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

  (1)幼儿园以自身的教育优势服务社区。

   与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相比,幼儿园具有许多教育优势,包括完备的硬件设施和环境、专业的师资力量、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组织等。因此幼儿园在社区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其示范性的教育工作带动整个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这个重任下,幼儿园要以自身的教育优势服务于社区,支持社区各项学前教育的发展。具体可以开展:(1)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供社区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社区内的全体儿童受益;(2)教师可以兼任社区教育的指导和顾问,服务于社区;(3)支持参与社区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使幼儿园成为教育和文化宣传的阵地,推动整个社区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

  (2)争取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参加。

幼儿园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调动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协作办好教育。社区作为一个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区域,能够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此外,争取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参与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例如,幼儿园教师带领孩子走出园门到社区内的博物馆参观,扩大知识范围,开阔眼界,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又如,请社区有关人员到幼儿园来,给幼儿讲解有关知识、组织开展一些活动等,这些做法打破了幼儿园封闭的教育模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办学、办园,让幼儿真正接触社会,也让社区融入教育孩子的行列,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论述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社区环境的教育性。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人的一生都发生影响。因此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其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不仅幼儿教育的事业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

3)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影响着幼儿园教育。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教育质量也都不错,社区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内容及要求是什么 

 

游戏精神是 :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幼儿园课程改革即课程游戏化的第一步是: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如果幼儿园实施了下列工作,教师们最多应该在2个月之后,对儿童发展和教师作用的认识有根本性转变,应该能够从内心认同“儿童在前、教师在后”。

 

六个支架与要求是: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

 要求: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

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熟练掌握指南。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

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

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

 

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

 要求:全园是否统一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由幼儿园自行决定。教师安排时间的原则是: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场地(户外场地、专用活动室等)由老师们根据活动需要,采用预约、协商的办法解决,不提倡幼儿园统一排表。

 

 

试述活动区域如何设计材料如何投放

要点:

1.班级活动区域的设计包括选择与确定活动区的内容与数量、对活动室进行区域规划与布置、制定区域活动规则等项内容。

2.活动区域材料选择是指那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有利于幼儿主动游戏的玩具和材料,其实质就是自由的、能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区材料时要关注材料的品质和数量,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以及活动的内容进行投放,使材料的投放具有操性、启发性、引导性、丰富性和针对性。

 

 当前发展普惠制学前教育有何意义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

所谓普惠性幼儿园公益的、有质量的幼儿园,收费不高于同类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广大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读得起的幼儿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资源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中央及时提出大量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良好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美感,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是进一步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必然要求,是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师教育教学有什么要求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目前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动态地看到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目前水平和可能到到的水平,也就是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二、坚持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适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经验和视野。

第三、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集体教学面向大多数学生,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所能接受。对于部分学生或个体学生来说,就要坚持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

    第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达到发展新水平。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 科学的学生观多元化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的智力观是十分狭隘的,它过于注重人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而忽视人的其他方面,譬如:人际交往、音乐、肢体动作、空间感知等等,而我们的传统考试往往是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不能提出预测。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分,他们只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提供机会,对每个学生都倾予希望,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无论何时,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正确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快慢不同,深浅不同,多少的不同。教师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力特点、学习风格,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其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喜好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并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创设多元活动场景,依据儿童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是每一个方面齐头并进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呈现发展的优势方面,并形成发展领域的不同的组合,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得到发展的同时,各领域在发展水平、速率上又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领域在学生整体的发展中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教学在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3正确的评价观应该看到到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过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作为评价方式考试,也仅仅考察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其评价也只注重学业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对其它智能均有所忽略。这就形成了教学中的误区,认为语文、数学就是人的智能的全部,这是十分狭隘的智能观。
    多元智能理论是从多角度,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的,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注重对学生差异性的评价。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内涵: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化教学是根据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是为了让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承受正规教育带来的强烈压力,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在这类活动中也有游戏般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在轻松中达到一定的预定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游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孩子主动学习过程,是一种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好玩而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

  意义

  1.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学的适宜性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幼儿教学环境,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3.有利于克服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李老师设计了一个“三只蜘媒”做游戏活动,她选了三位幼儿扮演演蝴蝶,又选了若干幼儿扮演花朵,结果幼儿兴趣不高,表现被动,还没等游戏结来,一个幼儿就问李老师:“老师,游戏完了吗?我们可以自己玩了吧?”

对这种现象,请从幼儿游戏特征和游戏指导的角度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从幼儿游戏特征的角度分析,幼儿游戏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从教师对游戏指导的角度:李老师在游戏中是一种导演者的角色,以导演角色介入游戏中,告诉儿童在游戏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完全控制了儿童游戏,就很可能破坏儿童游戏,变成“游戏儿童“而不是“儿童游戏”。

 

有人说:游戏对孩子来讲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我同意这种说法,理由有三: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即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或是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幼儿喜欢游戏,还喜欢把他们的一切活动游戏化。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喜爱游戏并且不断进行游戏,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但发展的速度却很快。幼儿身心的快速发展是以幼儿的多种需要——运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操作和探素的需要等等的满足为前提的。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实际能力还较差,这些需要很难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充分满足。为解决身心发展需要及其在现实中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幼儿创造并参与游戏,到游戏中去满足需要,适应生长。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所玩的游戏内容、形式等与其实际身心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说游戏是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要活动。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造,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这种学习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幼儿需要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成长,没有游戏的童年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

 

试分析角色游戏的价值,并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角色游戏,幼儿生动、创造性的展现现实生活。

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各种角色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儿童可以体会到这些角色的行为特点,认识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儿童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开展游成,这部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良好时机。

②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重现那些偷快和温暖的经历。B.在角色游戏中儿童也能宣泄一些消极情绪。C.通过角色游戏儿童可以满足其控制环境的欲望。

③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通过儿童不断的扮演、体验各种角色,他们对社会和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也大大加强了。当儿童假装用一块积木代替枪来游戏时,就说明了他的思维的进步和展。

2)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①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儿童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越多,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越充实。

②尊重儿童的意愿。角色游戏主题应由儿童自已提出,不要让教师硬性规定。

③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④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结合某具体游戏谈一下游戏准备活动的指导。

参考答案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等。

1)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足够的自由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安持出游戏的时间。首先,教师要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其次,幼儿每次游戏的时间应保持在30-50分钟;再次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应基本均等。另外,应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使三种游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保证幼儿生动活泼地成长。

2)科学布置游戏空间:第一,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空间密度是指幼儿在游戏场地中人均所占的面积。第二,开辟各种游戏区域。第三,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第四,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首先,广泛收集废旧物品;其次,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再次,形成组合游戏材料单元。最后,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4)丰富知识经验:首先,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其次,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再次,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试论述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游戏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游戏不要求务必达到外在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儿童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游戏,玩什么,怎么玩,均由儿童自己决定。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在游戏活动中,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游戏便无法开展,儿童就是在对游戏的角色、情节、行为、语言和游戏的材料、场景的想象中,享受着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

3)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儿童在游戏中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能够全身心放松,使自己保持身体的最佳舒适状态,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充分表现自我,实现自己的个人题望。

4)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儿童游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玩具或游戏材料,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具有明显的虚构性。

结合实际说说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支持和推进儿童的游戏。

参考答案

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来看待游戏,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各种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幼儿的游戏予以支持,推动游戏不断地向更高水平迈进。

1)满足幼儿的物质需求

教师要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应做到丰富、充足且富于变化,从物质上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支撑儿童游戏的延伸,避免出现因游戏材料的不足而阻游戏发展的情况。

2)共同探索游戏奥秘

当幼儿碰到困难求助于教师时,教师通常应不急于给予答案,而是介入幼儿之中,与幼儿共同探索,用同伴的口吻与幼儿讨论,也可以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和观察比较,幼儿自然地获得了直接体验,掌握了技能,发展了想象力、独立性和坚持性,推动游残不断向前发展。

3)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使幼儿的游戏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充分地表现,尽情地体验,心满意足地离开游戏区。

4)关心幼儿的游戏意愿

教师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从幼儿的语言、表情、动作上来揣摸幼儿的游戏心态,帮助他们为顺利开展游戏铺平道路。

5)关注游戏的发展进程

教师要关心幼儿游戏的进程。教师应随着幼儿游戏的发展,而不断地給子支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去思考游戏的进程,清醒地意识到幼儿什么时候可能会需要教师什么样的帮助,及时给幼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刺激游戏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简述教师在幼儿游戏介入时的角色定位。

参考答案

    1)非支持性角色

①不参与者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看到,当幼儿游戏时,一些教师会利用这段时间忙其他的事。在没有成人参与的情况下,儿童游戏往往类型单一,社会性水平不高,情节简单,且常常十分吵闹。

②导演者

如果教师以导演角色介入游戏中,告诉儿童在游戏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完全控制了儿童游戏,就很可能破坏儿童游戏,变成“游戏儿童”而不是“儿童游戏”

2)支持性角色

①旁观者

教师在一旁观察儿童游戏,并用语言或非语言信号(如点头、微笑)来表示对幼儿游戏的关注,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赞同。

②舞台管理者

教师不参与游戏,但积极地帮助儿童为游戏作准备,并随时为正在进行的游戏提供帮助,如回应儿童关于材料的要求,协助儿童布置环境,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延伸儿童的游戏等。

③共同游戏者

成人作为孩子们的平等游戏伙伴积极参与儿童游戏中,通常扮演小角色,并通过一些策略进行暗示,间接对游戏产生影响。这时成人一般遵循游戏的原有进程,让儿童主宰游戏。

④游戏带头人

通常在儿童很难自己开展游戏或正在进行的游戏难以拓展下去的时候,成人积极地参与儿童游戏,通过提议新的游戏主题、介绍新的道具或情节元素以扩展已有主题等方式,对儿童游戏范加更多的影响。

 

简述一下教师在幼儿游戏时介入的时机及其介入的注意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在介入之前,成人一定要仔细观察,选择适宜的时机再介入。

1)教师在幼儿游戏时介入的时机有以下几点:

①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

当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

②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

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地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

③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

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④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因难时介入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作为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子儿童示范,或者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

2)教师介入游戏的注意点

①分层次指导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②慎扮“现实代言人”角色

当儿童游戏与现实不太吻合时,成人往往会介入提出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或试图加入教育因素,即扮演“现实代言人”角色。这种成人以现实为导向的评议和提问有时会严重破坏假装游戏的“框架”,致使儿童停止游戏,因此要慎用。

③及时退出

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方式,一旦幼儿开始表现出所期望的游戏行为,成人就应转而扮演为指导性的共同游戏者,或完全从游戏中退出,以便让儿童重新控制游戏,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什么是结构游戏?请试述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动手构造的活动(如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

1)通过引入投放材料、出示范例、创设情境来激发幼儿参与结构游戏的兴趣。

2)通过讨论“建造什么?怎么建造?用什么建造?”来启发引导幼儿设计建构活动。

3)运用竞聘、轮流等方法指导幼儿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建构活动。

4)观察、分析幼儿建构活动水平。

5)找准时机、运用整体建构和重点拼搭示范、环境刺激启发、介入共玩、语言启发、样暗示、图片范例提示等指导方法推进建构活动。

6)注重幼几作品的展示欣實和评价。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当前发展普惠制学前教育有何意义

 

2018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

所谓普惠性幼儿园公益的、有质量的幼儿园,收费不高于同类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广大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读得起的幼儿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资源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中央及时提出大量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良好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美感,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是进一步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必然要求,是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遵循这些规律?

参考答案

儿童身心发展主要遵循以下四个规律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首先,儿童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

其次,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以思维为倒,童年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少年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能进行理论逻辑推断。阶段性还表现为各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又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

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所以决定了教育工作也要有顺序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则要求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

2)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例如,身高体重出生后一年发展最快,以后缓慢,到青春期又高速发展。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例如感觉、知觉在少年期之前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而逻辑思维要到青年期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启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善于抓住儿童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这样能够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

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儿童身心发展还具有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在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可能不一样。

一方面教师要看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同时还要看到儿童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4)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即使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每个儿童的遗传素质不同,环境影响和教育不同,所以他们的身心友展的速度和水平也会因人而异,表现出个别差异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看待每个儿童的特点或差异,其次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论述个体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事业上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们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差异?

(-)遗传因素

遗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供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基础。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这是因为同卵双生子是同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他们具有相同的遗传因素。

(二)体质状况

体质状况主要受母亲身体和孕期状况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也是心理方面的。对生理方面的影响,是由生理方面的变化造成的,这些影响将反映在出生后的各个发展阶段。影响胎儿发展的母亲的自身条件主要有:母亲的体重、身高、孕史、营养、年龄、血型因素。母亲的疾病、药物及烟酒、母亲的情绪状态、母亲所处的环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胎儿的发展。

(三)环境、家庭与学校教育

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长和发育的物质条件,如空气、水、食物等。社会环境为儿童生长和发育提供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等。家庭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等。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教育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可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四)个人心理因素

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和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等。

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对维持其生命的食物和水的需要,与人交往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各种不同的需要,会影响儿童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个体差异。

兴趣和爱好也是引起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儿童如果对一件事有兴趣,那么就会投注很大的精力,而对此没兴趣的孩子,让他去学习,就特别费劲。

能力,儿童不仅在不同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同一能力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则会导致个体差异的出现。

自我意识的不同的儿童,也存在差异。自尊心强的儿童,心理活动积极主动,自尊心不强的儿童则消极被动。

 

试述如何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

)从思想和心理上尊重并接受孩子间存在个体差异

只有老师从心里和思想上接受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在行动上有所改变。在实际的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不但要注重孩子间的个体差异,更要注意那些大家眼里暂时发展水平较弱的幼儿的心里感受。做到从心里和思想上真正的接纳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二)细心观察,做好家园沟通,了解每个孩子间的个体特点

从心里和思想上接受孩子间的差异还不够、还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孩子只有在活动中才会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教师只有耐心细致的观察聆听每个孩子的声音,感受孩子的一举一动,做到“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几大胆探索与表达”,成为孩子活动的参与者,经常同孩子沟通,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及时和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教师要做到每天都有和孩子父母只言片语的沟通,只要有机会就要多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特点,及时的调整对孩子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心中有孩子,个个有所不同。

(三)针对不同特点的孩子应实施不同的教育。

幼儿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其发展的特点、水平、速度以及发展方向上存在的不同,这就意味着幼儿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他的发展需求、学习倾向与方式上都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我们实施适宜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不同发展程度的孩子给予不同的要求。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我们可以大致的把幼儿分为三种类型:活泼外向型、安静内向型、均衡发展型。

活浚外向型的幼儿就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他们往往是各种获得组织者,引领者。对于这部分幼儿,老师要找到他们的优点,从思想上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注意安全的基础上,自由放开的发展。

安静内向型的幼儿,有时候让我们一时都无法感觉他们的存在。这类的幼儿他们大多是胆小的,内向的。作为老师不能够像活泼型的幼儿那样处理,应当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鼓动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多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些孩子在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上不是特别的强,最为老师要因材施教,在活动中适当的降低要求。

均衡发展型的幼儿,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的好。我们绝不要过分的表扬,这样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较有优势。老师的表扬要适可而止,提要求往往要高些,给他们一些挑战性的活动。

2.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应给于不同的要求

在班级里大家的发展水平都不是一样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适当的调整活动要求,灵活机动的因材施教、“避免用划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幼儿。如果不考虑到孩子的差别,这个孩子可能很难融入到集体中,情绪更是一落千丈,甚至会厌恶上幼儿园。

 

论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参考答案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以下我们将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1.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直觉行动性是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它的特点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之中孕育出来并逐渐分化的。思维动作的内隐性、具体形象性和自我中心性。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论述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参考答案

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幼儿进行正确恰当的评价。幼儿自我意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轻信他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评价,幼儿往往以别人的评价为依据来评价自己。年龄越小的幼儿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即使到了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也还是比较差的,成人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因此,成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应以积极的态度来评价幼儿。

2)明确行为要求。获得成功感是幼儿形成自信心的基础。2-3岁幼儿应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明确要求可以使幼儿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判断,进而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在向幼儿明确行为的具体要求时,要用幼儿可以接受的、可以具体操作的方式:过于抽象的要求对幼儿来说很难理解,在行动中执行更是不可能,这样的要求是没有意义的。

3)增加交往机会。幼儿从个人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与通过交往积累的关于自己的评价和认识的协调结合是形成确切的自我概念的前提。与成人交往的经验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根源,通过与成人交往,幼儿可以意识并且说出自已的经验,可以向成人学到社会知识和行为方式,将成人传递的社会文化、规范逐渐内化,进而进行自我评价。幼儿与同伴们交往,特别是通过游戏等活动,可以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同伴,进而看待自己,通同伴认识自己。

4)在专项活动中进行教育。如设计“我长大一岁”“我的姓名”“我的名片"“我的家庭”等活动。活动要贴近儿自身的经验,既有利于幼儿认识自己,又有益于幼儿认识别人。

 

 

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参考答案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年龄相联系。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意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意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年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联系实际谈谈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参考答案

4-5岁是幼儿中期,也是幼儿园的中班年龄。4-5岁幼儿的心理较3-4岁时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活泼好动。4-5岁的幼儿总是处于不停的活动中,他们明显地比3-4岁的孩子能动、能跑、能说。幼儿中期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2)思维具体形象。4-5岁的幼儿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和具体的。如问幼儿:床、桌子、椅子和被子这四种东西哪三种应该放在一起?他们大多回答说:床、被子和椅子放在一起,因为被子放在床上,椅子在床的旁边。这是他们按照具体的生活经验做出的回答。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如不在室内大喊大叫、追跑;人多时要学会排队:不乱扔东西等。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如认真听别人说话,不随便插嘴,发言需举手等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由于4-5岁的幼儿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

 

良好同伴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你对帮助班级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有何策略?

参考答案

影响因素

1)幼儿自身的特征。幼儿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2)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但实际练习着社交方式,面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幼儿将来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也是其同伴交往积极、健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

策略

1)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在生活中,教师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

2)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3)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教师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正反社会行为。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园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亭、合作、谦让、助人、扰慰等。

4)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着现实生活,对教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

5)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试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参考答案

1)在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注意的分散。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

①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要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例如,小班幼儿集体集中活动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幼儿在那里坐20-30分钟、而且活动也不能是只让幼儿坐在那里听。

②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教师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

③无关刺激的于扰。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显得非常重要。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宜过分繁杂。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幼儿注意分散的外在的无关刺激。另外,教室的室温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

2)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理还“惦记”着前一个事物,容易出现注意的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3)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偷快情绪,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4)幼儿的“多动”现象。“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严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给幼儿冠以“多动症”。对此,教师要谨慎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

 

论述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游戏、学习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想象与幼儿的认知活动的关系。想象虽然是比感知和记忆更复杂的认识活动,但想象离不开感知和记忆等其他认知活动。第一,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而表象是儿童曾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

象。第二,想象和记亿密不可分。想象依靠记忆,想象依靠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果没有记忆,具体形象也不能保留下来形成表象,说明想象离不开感知和记忆。想象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顺序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儿童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越有利于保持和回忆。第三,幼儿的想象把记忆和思维联系起来。记忆是感知的复现,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确上发生发展的,幼儿期的想象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但不同于创造性思维。

2)想象与幼儿的情绪活动的关系。第一,想象能引发情绪活动。孩子的情绪情感活动常常是由想象而引发的。第二,情绪影响想象。幼儿的想象易受自已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的方

向,幼儿常常满足于想象的过程,游戏中的想象,更多表现了幼儿的情绪和愿望。

3)想象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紧密结合。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即便学习,也往往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想象在游戏中的重要地位突出表现在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如果没有想象,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游戏正是幼儿不断靠想象变换着物体的功能,才得以顺利进行。

4)想象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密不可分。想象是幼儿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听故事时,想象随事情节面展开。想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5)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创造思维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对幼儿来说,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

 

情绪和情感对幼儿的影响。

参考答案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和情感对要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和情感直接指导调控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和情感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和情感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婴幼儿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和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要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几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4.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婴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情绪和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和情感,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和情感特征,而情绪和情感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广泛的意义,影响、涉及到儿童心理的诸多方面的发展。

 

试述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

参考答案

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对其以后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影响,我们应十分重视儿童早期良好情绪的培养。

1)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依据幼儿身心特点,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与此同时还必须为幼儿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幼儿生活在轻松活泼的多样化的环境之中。

2)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作用极大。

幼儿期的生活仍以家庭为中心,因此愉快、和谐的家庭生活,亲情的给予对其情绪发展影响极大。幼儿的情绪易受感染、模仿性强,因此成人的情绪示范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父母、教师不仅要以自身为幼儿良好情绪树立榜样,同时

对幼儿的教育、管理应有正确态度。如公正地对待幼儿,适当满足幼儿的需要,帮助幼儿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坚持正面教育和针对幼儿情绪的个别特征给于疏导,不能恐吓、威胁幼儿,也不能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幼儿,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情绪和不良性格。

3)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幼儿高级情感。

文学艺术作品最富有感染力,也为幼儿所喜爱,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优秀的儿童文学艺术作品,在培养幼儿的高级社会情感方面容易见效。

4)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很多,不良的生活环境容易造成幼儿情绪不良发展。而幼儿期的幼儿对自己的情感不会掩饰,教师应及时观察,并助幼儿克不良情者。如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等。

幼儿的情感世界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关法、爱护并引导其趋向成熟。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论述婴幼儿心理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新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

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別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新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一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如: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论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

儿童动作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每种基本动作发展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如,满月的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3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藤盖和脚来爬行,即也服从“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的动作。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就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踢、走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穿珠子等。从四肢动作来说,臂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比如,要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试论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并说明各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是提供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遗传因素还制约着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比如,儿童并不是生下来就会走路、说话,但是儿童到了一定年龄能够学会走路、说话则是人类种系传因素决定的。

2)环境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广义的环境指人们生活的全部环境,包括教育在内;狭义的环境则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宏观的社会环境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因为:①这种环境的影响是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没有既定的目的,也不能按一定的方向长期系统地影响儿童,它不能决定人们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②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3)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定的环境。儿童处于受教育过程,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有目的性、方向性最强、最有组织的具体引导儿童发展的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幼儿个体倾向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

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1)幼儿需要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同时,幼儿的社会性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增强,并且需要的发展呈現明显的个性特点。

2)幼儿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勢;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都动机占优势。

3)幼儿兴趣的发展

最开始引起幼儿兴趣的往往是与他的生存有关的,能够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快感的事物。如:可口的食物,适度的光亮,宜人的温度等直接使人悦的外界刺激。随着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孩子会对一些与愉悦刺激有关的事物或经验,以及能引起联想的事物产生兴趣。如:幼儿喜欢玩玩具,当他知道有些玩具是可以用手工制作的,他便会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

 

举例说明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好问、好学。
    5--6岁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探索,还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收音机能说话,电视机里那些人躲在哪里。5~6岁儿童喜欢学习。他们喜欢动脑筋,做算术题、编故事、编谜语、下棋等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每当学到一些新知识或解答一些智力活动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很满足。

   ②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

5--6岁儿童已经能够根据概念分类,如能将物体图片按照交通工具、家具、水果等概念分类;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运用已经学会的一些概念,如能发现生活环境中的“三角形”;对因果关系有所理解,懂得物体沉浮的原因等。
   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儿童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如在观察活动中能学会按一定的方向或路线观察;在注意活动中,能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能用默默地跟着念、复述等方式帮助记忆。
   ④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儿童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兴趣,如有的爱玩球,有的爱看书;情绪也变得比较稳定、不那么外露。

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等。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 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社会环境,那么即使是人的后代也不可能具备人的心理。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就是典型的例子。早期隔离或剥夺实验的大量事实也充分说明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自的重要影响。
    ② 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国民经济生活,影响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现在的儿童比过去的儿童聪明就是一个说明。生产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后代得不到教育,心理发展水平可想而知。
    社会风气不但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的方向。
    ③ 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微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所处的具体的生活条件,如家庭生活环境与教育,托儿所、幼儿园的环境与教育等。对儿童来说,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中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最大。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点正确,教育态度民主,教育方法适当,则孩子个性品质良好,反之则会造成诸如任性、孤僻、不求进取等问题。

 

联系实际说明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 ,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如,看见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开汽车;看见书包,有想象去当小学生
   2)想象的主体不稳定
    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幼儿绘画常常有这种情况,画了“小人”,又画“螃蟹”;先画了“海军”,然后又画了一把“牙刷”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幼儿常常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画一样,直到整张纸画满为止,甚至最后把所画的东西涂满黑色,自己口中念念有词,感到极大的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形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科学地安排学前儿童的活动。

   保持就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在保持阶段,头脑中存储的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遗忘。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是先快后慢。
   因此,在安排学前儿童的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过的东西要及时的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如,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时眼耳手脑并用等等,以提高复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复习的效果。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测量的记忆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我们应当以记忆恢复的规律来正确看待学前儿童的记忆,并利用这一记忆规律来组织孩子的学习、游戏等活动,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4)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在同一时间内不要求孩子学习、识记的内容太多,否则,产生干扰,加重孩子的负担。要求孩子记牢的材料或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巩固。
   5)排除疲劳的干扰。学习或识记活动的安排,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以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轮流工作,轮流休息,以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试论述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她教育实验的主要内容。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循着一定的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照顾儿重的个别差异,把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的教学结合起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二是自我教育的原则。她提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自我选择、独立操作、自我矫正。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觉教育是重要内容。她认为3-6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融。为此,她专门设计了一套教具,如用以辨别物体形状、大小、高低、长短的镶嵌板,辩别声音、音色的音筒,辨别味道、气味的瓶子,练习小肌肉活动的纽扣板等。教具的特点是:简单、幼儿能自我纠正错误、教师容易掌握指导时机。幼儿常常自由地选择教具,并专注地和独立地反复进行自我学习。

评价: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指责她的教育偏重智能而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然而,尽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的伟大功绩、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她的理论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参考答案

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超我产生了。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同一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握事件时各方面的协调整合。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本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当两个人愿意共享和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时,便获得了真正的亲密感。如果一个人未能确保自己的同一性,就会在与情人的交往中过分关注自己,不能忘我地关心对方,因而难以产生真正的感情共鸣,导致孤独感。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发展任务便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这里的“繁殖”是一个意义相当广泛的词,不仅指生儿育女,关怀、照料下一代,而且还指创造新事物和产生新思想。埃里克森更侧重于后者。有的人即使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有所作为,亦能获得繁殖感。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随着时光流逝,老年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离开了工作岗位,社会角色的转变,收入减少,亲友、配偶的相继离去。因此,老年人需要做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重大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

 

试述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知识只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生态场景下才具有相对的正确性、合理性,并不是在所有境域中都具有完全的解释力。抛锚式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幼儿的学习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将学习内容抽象化,脱离具体情境,而应呈现不同情境中的类似问题;

2)这种教学过程与幼儿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相类似,教师不是将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幼儿,而是提出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支持幼儿自主探索,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

3)这种教学不采用独立的、脱离情境的测验方法,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法,在学习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本身反映了幼儿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效果,或是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

 

试述运用自然观察法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用自然观察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要创造自然的观察环境和气氛。评价者不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限制或评价。评价者还要避免幼儿注意或发觉评价者的观察意图,以防止幼儿出现紧张及其他不自然的行为,确保观察结果的真实性。

2)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评价者应始终明确每次观察的任务和目的,要选择与观察目的有关的行为和重要事实进记录。

3)要做好观察记录,精确记下反映幼儿行为的事实及发生的条件、环境,以便对幼儿发展做出正确判断。

4)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多次观察。幼儿行为易受环境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使观察结果具有可靠性,必须对同一行为的足够观察次数和观察事件作保证。

 

 

 

 

 

                      自由练习

 

怎样理解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试述影响儿童成长的的因素及其作用

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有哪些?环境创设有哪几个原则?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何体现支持幼儿积极探索?

怎样理解《纲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怎么样理解《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

如何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幼儿园教育的开放性原则内容是什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试述家园合作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赢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 家园合作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其生长的社会群体而独立成长。家庭、幼儿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儿童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在家庭、幼儿园特定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社会群体力量,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2) 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3) 家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和方向上是一致的,都必须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家长均作为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中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论述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如下:

  (1)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 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近期目标的制定是为完成最终的目标服务的。短期目标一般是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制定的,往往在月计划和周计划中体现出来。

  (4) 活动目标。即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总目标要通过上述层次的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身上。目标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实现也就越容易。上述四个关层次的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幼儿园教育总目标,通过上述目标层次的转化使宏观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可操作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试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针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戕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即教育要“归于自然”,这是他的政治观、哲学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也是他的教育观的基础。

  (1) 教育的三个来源。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即“自然”“人”和“事物”。在他看来,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方面教育培养起来的。

  (2) 教育遵循自然。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直营儿童天性的发展,促使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卢梭认为,人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儿童天性的发展水平。教育在适应儿童天性的同时,还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也包括了适应男女两性的天性差异。

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从自然教育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卢梭明确提出,教育要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在他看来,这种“自然人”是身心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束缚、天性发展的新人。他们不依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