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考试幼儿教育学材料分析题

来源:    日期:2019-9-20    浏览次数1247

   幼儿教育学材料分析题

 

游戏板块

    李老师发现大班“理发店”的顾客很少、“顾客"对理发店不感兴趣。于是就带幼儿到理发店参观,看理发店的设施,鼓励幼儿向理发师咨询问题,幼儿在理发店看到顾客躺着洗头,梳理发型。李老师还记录幼儿的问题,拍下了照片。回到幼儿园,李老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开好理发店”,并把照片给孩子回顾,有的幼儿反映没有躺椅,有的反映没有发型梳,李老师则启发幼儿自己用积木做躺椅,自己画发型,之后“理发店”生意又红火起来。

请分析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策略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参考答案

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案例中教师采用的是外部干预的介入方式来指导游戏,即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

该案例中,李老师采用了如下策略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1)及时帮助幼儿记录与总结角色游戏中的突出特点

李老师观察游戏中孩子的表现以及游戏主题及材料的使用情况。及时记录孩子在游戏中的特点,帮助幼儿把无意识的游戏变为有意识的学习过程。另外,还让幼儿通过参观,记录、提问的方式发现问题,自己来制作躺椅、自己画发型来参与游戏。通过这些,不断充实和深化了幼儿的角色游戏。

2)以交流体验为媒介

李老师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幼儿向理发师咨询问题,记录幼儿的问题),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自发交流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显了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情感的培养发展。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参考答案

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各种活动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如下: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①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感知和观察力的发展;②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③游戏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④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解决何题的能力乃至整个认知能力的提高:⑤游戏有助于幼儿想象的发展。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①游戏可以丰富、深化幼儿积极的情感。②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这是因为在游戏活动当中,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自在地抒发情感,他们的某些忧愁、苦闹、烦恼、恐惧等消极情感就可以得到疏导。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最喜爱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心理压力最小,对自己行为的掩饰性也小,因为,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很容易表现出他们的兴趣、态度、能力、特长与不足。在内容健康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某一社会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成人的言谈举止,体验着所扮演角色的情感,遵守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多次反复地进行这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就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的生活中。

综上所述,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培养孩子画画、学英语以及弹钢琴等方面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是绝不能忽视和省去游戏这一重要活动。

 

    大班的洋洋想玩“开奖”游戏,他画了很多奖券,还大声叫嚷:“快来摸奖呀!特等奖自行车一辆!”童童在洋洋那里摸到了特等奖,洋洋推给地一把小椅子,告诉地:“给你,自行车!”童童高兴地騎上去。强强也来了,也在洋洋那里摸到了特等奖,洋洋还是推给他一把椅子,强强也很高兴地骑上去,两脚模仿着踩踏板的动作,蹬个不停。老师也来了,洋洋高兴地让老师摸奖结果老师也摸到一个特等奖。洋洋迫不及待地把一把椅子推给老师,还说道:“恭喜恭喜,你摸到一辆自行车!”可是,老师却说:“你这自行车一点也不像,怎么没有轮子呀,应该给它装上轮子!”洋洋低头看看自己的“自行车”,愣住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洋洋忙着按老师说的给他的“自行车”装上轮子,开奖活动不得不停了下来...

老师对洋洋游戏的干预合适吗?请对洋洋的游戏方式和老师的干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

参考答案

1)老师对洋洋游戏的干预是不合适的。

 在这个案例中,洋洋用小椅子替代自行车,来实现他“摸特等奖”的情节构思。这表明他:

①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

②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

③具有一定表演意识;

④具备一定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尚待提高。

这一阶段,幼儿能够成功地以物代物,表明幼儿象征思维的发展。替代物与被替代物越不像,越具有符号抽象的意义。而教师以角色身份对洋洋所选择的替代物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椅子不像自行车,试图引导幼儿按真实的样子加以改装,结果阻碍了幼儿的游戏想象,中断了幼儿原来的游戏情节,因此这种干预是不恰当的。

2)老师正确的做法应该:

①为幼儿提供较多种类的游戏材料,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

②在游戏初期应尽可能少地干预;

③随着游戏的展开,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其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

④通过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教师发现创想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说:“创想区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于是教师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纸箱啊?这时,有一个幼儿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地响应了,要去创想区玩。于是,创想区“纸箱加エ厂”的游戏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形教师就从头到尾把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讲给了他们听,并给她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在教师的辅导下,创想区里的“纸箱加エ厂”总算顺利地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教师发现创想区里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正在玩开“小汽车”的游戏呢。看到教师来又赶紧玩起了纸箱,嘴里却不停地说“一点都不好玩。”

请根据孩子的反应对这位教师的游戏区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

1、根据孩子的反应分析,教师对区域设置有不合理的地方。

主要表现为投放的材料的问题。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却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2、对策与建议:

1)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

①避免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②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物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2)在活动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3)指导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要仔细地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幼儿游戏。

 

    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区活动,文文在邮局里无所事事,摆弄一个称重器。在此之前,孩子们没有“邮局”这个角色游戏的经验。教师看到这种情况,拿了个盒子走过去,对文文说:“我想把这个寄到超市去(旁边有超市游戏区),你能帮我称一下吗?”文文马上接过盒子,放在称重器上,看了一下,说:“100克!”教师问:“多少钱?”“10块钱。”教师假装付了钱,文文立刻把盒子送到了隔壁的超市。接着,有几个小朋友也学着教师的样子要将一些东西寄到旁边的医院、美容院、娃娃家,邮局变得热闹起来。

问题:请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是如何干预幼儿游戏的

参考答案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文文在邮局里无所事事,周围也没有玩伴;其次采取了亲自走进幼儿游戏的方式,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带动幼儿的游戏进程。虽然没有直接地告诉幼儿怎么做,但教师巧妙地采用了和幼儿一样的角色游戏方式进行干预,而干预的结果又是有效的,这就充分地说明,教师的这种干预方式保证了游戏的价值;同时,教师的行为也影响了周围的学生,学生竞相模仿,邮局变得热闹起来。这也说明教师的这种千预方式起到了明显的指导作用。

 

角色游戏中,大二班在教室里开展理发店主题游戏,教师为了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主动为幼儿制作了理发店的价目表

 

美发区              美容区

洗发        10元         牛奶洗脸         10元

剪发        10元         美白面膜         10元

烫发        30元         造型设计         20元

染发        30元         身体按摩         20元

问题:请结合你对角色游戏的理解,分析教师提供价目表这一做法是否适宜,并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

1)大二班的主题设计是比较好的,但是指定价目表是不合理的。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等。所以又称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2)材料中教师的做法不合理。提供价目表限制了幼儿想象以及对角色、对生活的反映。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②尊重儿童的意愿;③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④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决定如何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玩“医院”游戏时,几个小朋友在为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争执,妞妞说:“我想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小明说:“我要当护士,给病人打针。”恒恒也吵着说:“不不,我也要当医生。”蓉蓉和恒恒还争着抢起位置来,老师觉得恒恒平时有些调皮、自控能力差,于是便动员他担任“桂号”的工作。恒恒显得很不情愿,但他还是当起了“桂号员”。由于很少有“病人”来挂号看病,恒恒显得无所事事。游戏结束后,老师特意表扬恒恒能够“坚守岗位”

问题:结合幼儿游戏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现象。

参考答案

1)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它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持的活动形式,是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源泉,是儿童早期特有的学习方式。

2)以上案例活动中,当蓉蓉和恒恒发生争执时,教师马上介入,按自已的意愿而不是引导启发幼儿自己去协调、解决问题,使孩子失去了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尝试机会。教师在注重幼儿情感发展、合作游戏的同时,忽略了应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3)在幼儿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能够尊重幼儿,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变化与需求,并能及时引导、解决问题,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在一次活动中,明明在玩“图片排排队”。只见他拿起卡片看了看,就拿在手里玩了起来,不去理会墙壁上的提示,只是随意地贴在了墙上。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一张青蛙的图片在手中,玩了一会儿后将其贴在了另外一张图片的后面。这样贴了几张图片后,再过一会儿明明干脆连图片上描述的是什么都不看,就直接贴墙壁上了。老师看见了,认为幼儿在自主活动中,可以通过探索自己发现活动的意义,教师不能过多的介入。

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老师的做法不对。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明明并没有认真地探索,他所进行的只是简单地摆弄,像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介入进行指导。教育活动提供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幼儿的能力存在着较太的差异,教师应该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组织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并介绍,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教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教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教师请了五个“做得好的孩子”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教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教师又不停地提醒。

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参考答案

游戏的组织与指导要遵循自主性、接纳性原则。

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游戏中,至多只能充当游戏“脚本”的“改写者”角色,而不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材料中幼儿“表演时,教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表演时,“教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教师又不停地提醒……”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干涉过多,没有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接納性原则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材料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而这些未必是教师所预设的。这时教师应当及时更正自己的计划,敏锐地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教师要他们玩的游戏”。而案例中,教师明显没有接纳幼儿对游戏的新想法,而是不断通过言语指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综上,本次活动没有很好体现游戏的特征,是一次不成功的游戏活动。

 

    这天,游戏已经开始了好一会儿了,我四周巡视一番,路过娃家时,发现娃娃家的几个孩子还在那里协商角色。吴林看见我,立刻跑过来,拉着我说:“老师,薛嘉文和赵亦菲都想当“妈妈,怎么办?”,这时赵亦菲也赶紧跑过来说:“我刚才对薛嘉文说了,要互相谦让,她也不谦让,我都好几天没玩了。”薛嘉文也说:“我也好几天没玩了。”“那你就不能明天再玩吗?”起亦菲说。薛嘉文小声说“明天我要请假,不来了。”我打断他们的话说:“一个家里只有一个妈妈,你们两个人都要当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会相互谦让。你们知道怎么谦让吗?”她俩一起摇摇头,我说:“互相谦让就是你让他,他也让你,是真心的让着别人,不是别人不玩要让着你玩,”“可是老师,她们都想当妈妈。”吴林说:“那我们只能想一个办法,让他们都高兴。你们能不能轮流当呢?”赵亦菲高兴地说:“对,嘉文你光当,我后当。我们轮流当妈妈。”嘉文一听,高兴地对赵亦菲说:“谢谢你,我当完了你当。”于是,她们都高高兴兴地玩上了自己想玩的游戏。

请运用游戏相关理论分析一下案例。

参考答案

有的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非常的强烈,遇事都为自已考虑得多,发生争执时又不会谦让,导致孩子经常哭闹、告状。尽管他们现在还小,但很多不良习惯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谦让和合作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1)教育幼儿玩具要和他人一起玩、分享,或让他们轮流交换着玩,让他们明白只有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

2)教育幼儿遇事协商。幼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儿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幼儿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玩,或者有些可以采取合作来完成。

3)老师在巡回指导幼儿游戏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引导幼儿学会轮流玩和协商的技能。这样,游戏才具有价值。孩子也才能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

 

    某幼儿园活动场地上,孩子们自由地选取各种材料,和自己的伙伴一起构建游戏场地,器材的组合一变,使用的方法一变,活动的伙伴一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而改变,时而是孩子们的“滑雪场”,时而是“勇敢者之路”,时而是“地雷区”,时而又了“大森林”,在不同的情境里孩子们主意越来越多,玩法各式各样,玩得也越来越自在尽兴。教师在旁边自如地进行指导。

请谈谈幼儿教师如何使教学游戏化,并在课程开展中恰当地使用语言法。

参考答案

1)使教学游戏化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游戏活动教育化;一是教育活动游戏化。

在游戏过程中,融入教育目的,使游戏活动教育化,如角色游戏,它是儿童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结构游戏,如孩子们在幼儿园可以搭积木、串木球,从中让他们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表演游戏,即教学中让孩子们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这些表演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由成人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则可发展儿童的动作、智力,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教育活动游戏化,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它依靠玩具开展游戏化活动,依靠想象开展游戏化活动。

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全面采用游戏化方法,这也是最为科学的育儿教育方法。

2)语言法是儿童教师最常见和最普遍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通常,语言法主要是指故事法和讨论法。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以及领袖、英雄、科学家的事迹或成长过程。讨论也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对于年幼儿童应先从议论入手,以教师为主、儿童为辅的谈论,再逐步过渡到运用讨论法进行教育。这样,儿童就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因此,讨论法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效提高了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教师应宇以足够的重视。

 

    在角色游戏的活动中,程程担任的是理发店的发型师,有一个顾客来到了理发店,程程开始为他理发,程程一只手拿着梳子,一只手拿着小推子,梳一梳、推一推,认真地,有模有样地为顾客理发,理完了,顾客照了照镜子,高兴地走了。程程看见顾客走了,又没有新的顾客来,就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摆弄着理发店里的物品。摆弄了一会,程程看看还是没有顾客来,就起身离开了。

程程来到烧烤店,对服务员说:“我饿了,给我一串韭菜吧。”他接过服务员给的韭菜,然后独自坐在烧烤炉前开始烤他的韭菜串。他烤了一会韭菜串后,听到旁边的小朋友说这个很香,那个很好吃,就又跑到服务员面前,大声地喊着:“我还要一串这个,一串那个。”他一边说,一边指着架子上的各种烧烤串,不一会儿,手里又拿了好几串各式烤串,他回到烧烤炉前一边烤着烧烤串,一边还跟旁边的小朋友说着话。好长时间过去了,他吃烧烤的热情依旧高涨,在教师的提醒下他才放下了手里的各种烧烤串,离开了烧烤店,回到了理发店继续当理发师,等待顾客上门。

请运用游戏相关理论分析一下案例。

参考答案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的角色意识不是很强,对游戏的坚持性也比较差,不管是担任服务员、医生、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或是顾客的幼儿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容易被其他游戏所吸引,不能很好地坚守岗位,尤其是当他们在无所事事或是比较空闲的时候就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就像程程小朋友,他的岗位在理发店,是一名理发师,可他在理发店只招呼了一会儿客人,当看到店里没有顾客自己也就离开了,也不管后面有没有顾客再来,他在别的游戏区停留了较长时间才回到自己原先的岗位,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今天的角色任务。

作为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可以去当一回顾客,到理发店里去剪发,并指名要他剪发,让理发店里的另一名工作人员去把他找来,可以对他说:“你剪的头发很漂亮,我就喜欢你给我剪,我刚才已经来过了,没找到你,你到哪里去了呀?”等他回答完后可以接着说:“一定有很多顾客来找过你了,找不到你就走了,那你店里的生意就不好了。下次你能在店里等我们吗?这样我们会经常来找你剪头发的。”教师用自己的角色身份暗示幼儿不能随便离开工作岗位,同时也明示了幼儿的角色任务,就是你是理发师,要为顾客服务。

 

    今天的“动动巧手“里真热闹,孩子们拿着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螺丝高兴极了。他们有的拿、有的放,左看看、右瞧瞧爱不释手。经过一阵噼里啪啦声,孩子们逐渐安静了下来。顾洋首先拿起一颗螺丝,开始试着找螺母拧,不一会儿他高兴地说:“老师,看!我做的蛋糕。”我一看原来她把螺丝一层一层地装在了一个小碟子里,就像一个蛋糕,我蹲下来大声说:“你太棒了,还能用螺丝做蛋糕,你再搭一个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好吗?”“好吧!”紧接着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加入到她的搭建行列。这时有一安静的小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孙俊楠一声不吭地在忙着。我走过去问:“你在干什么?”她说:“这个碟子里是大的,这个碟子里的是小的,老师我放得对吗?”原来孩子在分类呀,我摸了摸她的头说:“真能干,加油干吧。”“老师看,我用螺丝搭的大桥!”“老师,我的项链好看吗?”……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蛋,听着他们稚嫩的甜甜的声音,我也被感染了,我激动地冲他们伸伸拇指说:“你们真能干!”孩子们高兴地笑了。

    试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的游戏。

   【答案要点】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而且还应该是幼儿游戏的尊重者、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干预者。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游戏场地放置一些新材料、新设备等来引起幼儿开展某种游戏的兴趣。

   2教师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3教师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幼儿的游戏未能向前发展时,教师应给予提示、建议,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

   4教师要巧妙地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教师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加入到幼儿的游戏中。

   5教师要以间接方式为主指导幼儿的游戏。(游戏理论)

 

    中二班自选游戏活动开始了,七八个幼儿都想玩娃娃家,他们为扮演角色争执起来。张老师说:“大家都想玩娃娃家,怎么办呢?”幼儿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主意,有个幼儿说:“再建一个娃娃家吧。”此建议得到幼儿的一致同意。于是,几个幼儿忙开了。

    游戏中,张老师观察到玩饭店主题的五个幼儿都忙着在“做饭”,饭店里没有人光顾。就走过去坐在桌边问:“服务员在哪里呀?怎么没有人招呼客人呢?”红红走了过来,说:“我是服务员。”张老师说:“我想点菜,有菜单吗?”红红笑着摇摇头。这时强强端着盘子过来了,说:“你吃包子吧。”张老师问:“多少钱一个?”强强说:“一块钱一个。”张老师“吃”后高兴地说:“包子真好吃,再见。”

     游戏结束时,红红拿着一张纸高兴地对张老师说:“这是菜单。”张老师发现上面画了很多食品,还写了很多数字,估计是价钱。张老师当即表扬了红红。

    在这个游戏中,张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时遵循了哪些原则?

    活动中张老师参与了幼儿的游戏,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合理参与幼儿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要点】

1张老师遵循的原则是:

    ①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②以间接指导为主。

   2)教师合理参与幼儿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干扰幼儿游戏的顺利、正常进行,不限制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②灵活地转换角色。

    ③语言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游戏指导理论)

 

 

   教学与评价板块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阳阳画了一个黑色的苹果,老师走过来看到后生气地说:“你这画的是什么!苹果有黑色的吗?重新画!”

请就此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这位老师的做法妥当吗?为什么?

2)假如你是这位教师,你会如何应对儿童的这一行为?

3)幼儿园美育的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幼儿美育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即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带着自己的特点,表现对美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想法。此外,在美育中,幼儿表现美的灵魂是幼儿的自由想象和创造,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克服过分强调表现技能、技巧的偏向;在指导方法上,教师要用启发式而非命令式的方法,克服以自身为中心的倾向。

材料中,阳阳画了一个不同于“正常颜色”的黑色苹果,这是幼儿对苹果的独特见解,反映了阳阳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老师看到阳阳的画后,不但没有肯定,反而用命令式的语气让阳阳按照她的标准重新画,这是对阳阳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抹杀,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是幼儿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会对幼儿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假如我是教师,我不会妄加否定幼儿的画作;我会平等地和幼儿交谈,探寻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会在了解幼儿的想法后,针对幼儿的情况灵活解决,或帮助幼儿解决困感,或进一步鼓励幼儿,将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继续发展下去。

3)幼儿美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

①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

②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③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美育的广天地;

④通过游戏进行美育。

 

    在科学活动“认识昆虫”之后,教师安排了美术活动,让幼儿画一只自己喜欢的昆虫。有的幼儿画了蜻蜓,有的幼儿画了七星瓢虫、蝴蝶……其中两名幼儿因画蝴蝶发生了争执。幼儿甲:“你画的蝴蝶不对,蝴蝶应该有四只翅膀,可是你只画了两只。”幼儿乙:“我就想给蝶画两只翅膀,因为我觉得这样很漂亮,老师说画画的时候不分对不对,自己认为漂亮就行。”

科学和艺术是幼儿园课程的两大领域,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生矛盾,你认为是应该告诉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呢?还是尊重幼儿的审美理解和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又应该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参考答案

幼儿最初画人时,可能会先画一个大大的头,头上只有眼晴和嘴巴,再画上四根“木棍”代表四肢,对此,教师是不是要纠正呢?实际上,这是幼儿对人体形象进行艺术表现的一个必然阶段,慢慢地,幼儿关于人体形象的表现会越来越接近真实。所以,教师不必在意幼儿是否正确画出了蝴蝶翅膀的数目。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自然会掌握类似常识。正如卢梭所说,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教师否定了他们的独特表达,可能会限制他们的想象,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不能期望一个活动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某个问题正是引发另个教育活动的契机。教师可安排其他活动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如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画的蝴蝶是什么样的或者开展关于蝴的科学探索活动。

 

    生物角是孩子们非常关注的一个区域,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一根木棍的两端和中间绑上三颗蚕豆,泡在水中,然后让孩子们猜想,全泡在水中的蚕豆、泡了一半的蚕豆和没泡在水中的蚕豆,谁会发芽,谁不发芽?孩子们很感兴趣,但一下子过去了将近两个星期,三颗蚕豆的芽都没有长出来,水却发出了阵阵臭味,孩子们也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兴趣。

你能帮王老师想个好办法吗?

参考答案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蚕豆发芽”这一科学小实验已经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的求知欲,寻找新的兴趣点来继续进行这一活动,给每一个孩子体验的机会。

1)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猜测蚕豆不发芽的原因,并讲给老师和朋友们听。让孩子们根据自已的猜测分成不同的小组,老师给每组的孩子发三颗蚕豆,让每组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重新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把每天的观察记录下来,并定期向全班小朋友汇报,和大家分享自己实验的进展和体会。这样,小朋友们就不会只是被动地等待,而是时时刻刻有一种主人翁态度,从而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并经常会有新的发现。

2)根据孩子们的实验结果,帮助孩子们总结蚕豆发芽所需要的条件,让实验成功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经验,鼓励实验失败的孩子寻找原因,继续努力。同时引发孩子们探究植物生长过程和规律的兴趣,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和分享。

    户外自由活动时,浩浩在草地上发现了几只瓢虫,他开心极了。旁边的小朋友看到了,也起围了过去,个个都显得非常兴奋。他们一起蹲下数背上瓢虫有多少个点,还把瓢虫放在手心上让它慢慢地爬。这时,王老师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们说:“哎呀,脏死了,快扔掉。不是让你们观察小草吗?”

请问: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科学活动?案例中,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反映了她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参考答案

1)该案例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偶发性”科学活动。

2)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反映了她对“偶发性”科学活动的认识不够而漠视的做法,也反映了她对科学活动认识不足、教育理念落后。

3)一般而言,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偶发性科学活动的一般知识,了解偶发性科学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出现的科学活动,它对于幼儿学科学具有独特的作用:

①偶发性科学活动能满足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②偶发性科学活动能有效拓展幼儿学科学的时间、空间及学习内容的范围

③偶发性科学活动能培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和关注;

④偶发性科学活动有利于具有科学潜能的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2)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呢?

一般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显然应该深入了解、鼓励支持、积极引导。这种态度能使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白老师组织大班幼儿开展投掷活动,第一阶段,白老师请幼儿用木制的“火箭”投向距离4米左右的“大怪兽”;第二阶段,白老师为幼儿提供了沙包,引导他们投向距离5米左右的“小怪兽”;最后,白老师组织幼儿进行投掷比赛,在幼儿获得成功体验之后,鼓幼儿自制各种投掷材料,轮流使用左、右手投掷。

1)列举案例中老师采用的两种主要教学方法。

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该教师组织幼儿投掷活动的指导策略。

参考答案

1)练习法、游戏和比赛法。

2)教师的指导策略

①投掷动作练习和游戏比赛方式相结合。案例中白老师先让孩子们进行练习,然后再进行投掷比赛。

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难度。白老师先让孩子们投掷4米左右,然后再投掷5米左右。

③变换投掷目标和投掷物。案例中白老师先让孩子们用木制的“火箭”投掷“大怪兽”,然后又用沙包投掷“小怪兽”,最后还有自制投掷材料。

④使用双手轮换投掷。白老师要求幼儿轮流使用左右手进行投掷,避免长时间单手投掷。

    教师利用操作线绳形成的不同图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但真轮到分组操作、练习时,孩子们的表达愿望似乎已没有那么强烈,有的甚至开始走神儿、打打闹闹。

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还有什么建议吗?

参考答案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常把小组活动当成自由活动,究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幼儿在分组活动中表现出对成人的依赖。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已习惯被父母或者教师控制,做事往往征求教师的意见。幼儿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分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同伴间相互交流、启发、学习的机会,但是这种同伴资源没能得到幼儿的认同。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提示、讲解等间接和直接的引导,正迎合了幼儿对操作线绳的新异刺激所产生的兴趣需要,所以孩子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和分组活动形成反差。

2)幼儿年龄特点影响分组活动的效果。分组活动要求幼儿有一定的自控力,排除操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同伴间的干扰。若让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操作或讨论,常会出现走神、打闹等现象;幼儿的参与愿望和操作技巧之间也有很大差距,这些正是幼儿年龄特点的具体表现。

在分组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捕捉幼儿每一细小的变化,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并适时给子必要的支持,这样才能使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此外,对新接触的活动内容教师应预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渗透,当幼儿对该内容有粗浅的认识时,再通过集体活动将其已形成的点滴认识加以梳理,帮助幼儿归納总结,使他们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分组活动中的亲自动手和相互交流使他们得到了实践的满足。

    小红老师在教学活动快结束的时候,为了评价幼儿的发展,采取问小朋友问题的方式,了解幼儿是否已经理解课堂知识以及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包括积极的态度情感的形成。小红老师问道:“谁还带你去做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说:“我和妈妈去公园玩。”老师随机纠正说:“妈妈带我去公园玩。”然后,老师在问小朋友同样的问题,大多数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妈妈带我去公园玩的答案。得到这个答案后,小红老师很满意,认为小朋友们掌摄了“x带我去做xx”的句型,因此,纷纷表扬了小朋友都很能干。

请你针对小李老师评价幼儿的做法,运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相关知识说说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评价成为空洞的说教式。我们常会发现好像没有什么话好讲,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幼儿园教学活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形式、内容、方法有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而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评价方法都是以下两种方法为主:(1)以教师评价为主,讲评内容即目的达到程度较强;(2)以老师表扬为主,以知识经验的掌程度为内容。比如:“今天你干了些什么?”“是否可以说说你们怎么做的?”“感觉怎么样?”有一个孩子说“我今天玩了什么什么”其他的孩子就会跟着照搬模仿,2、3个孩子雷同之后教师就会给子肯定,有的还会给予五角星奖励。二是,评价成为纠正语法的机会。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的语言匮乏,有些细微动作的描述,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有些教师就不断在讲评环节,不时地帮助孩子纠正或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最终偏移了评价的重点和方向,所以,教师在这时已经错过了很多评价的良好时机,同时也消耗很多时间。

基于以上原因,在评价活动时往往很难调动幼儿对评价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而且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停留在操作材料或对操作过程中,如果在评价时用枯燥的语言或者纠正幼儿的语法,评价活动的作用就无法显现出来。所以,教师在组织评价时要根据活动目的、内容,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小张和小李是育红幼儿园的两个老师,他们分别是中三班的主班和配班教师,平时小张对小朋友们要求十分严格,对幼儿的错误进行及时的批评指正,尽职尽责,经常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增加对幼儿的了解。小李老师则对幼儿们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会打闹,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因此,经常迁就哄让幼儿。每次问及到幼儿最喜欢哪个老师,幼儿们都会说最喜欢小李老师。

你认为幼儿评价小李老师客观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评价是一种手段,旨在通过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学过程,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激发教师发扬优势,克服缺点,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不无裨益。(2)幼儿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直接对象,他们与教师接触的机会较多,应该最有发言权。材料中,儿被问及喜欢哪位教师,说明幼儿参与到评教工作。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还小,认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考虑欠妥,因此,他们没有能力对教师的各方面教学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科学、恰当的评价,甚至往往出现“倒挂”的现象,一旦哪位教师对的儿要求比较高,幼儿就认定老师是坏老师,普遍不受欢迎;而如果教师对幼儿放松要求,时时处处迁就忍让,对幼儿不负责任,反被说成是“好教师”,深受喜欢。(3)学校组织评教时,不能目追求“时髦”效应,哗众取宠,注重形式,否则评教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一节美术活动结来了,每个小朋友都交上了自已的作品,今天画的内容是“冬天”这个主题意愿画,我又像往常一样,在美术课最后环节评价的幼儿的作品,我把幼儿的一大堆作品放到自己的脚跟前,然后一张一张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时,我拿出李怡旋小朋友的作品,一个劲地表扬地画得好看:“瞧,旋旋的画画得多漂亮呀,画中有一个雪人,旁边还有小朋友在堆雪人呢,你看还有座房子,屋顶白白的…”夸完了她的作品后,我着到俞斌斌小朋友的画一点也不像冬天的雪景,画面中没有雪人,就画一座简简单单的房子,我看见了他的作品,就把旋旋的作品和减斌的作品一起拿起来对比:“你们看,斌斌画的就没有旋旋好……”接下来班级里有好几个小朋友画得都不好,我就拿画得好的小朋友的作品与之比较。在逐个评价完幼儿的作品之后,我把画得好的作品挂上了主题墙,画得不好的作品就没有挂出来。在我上完美术课的第二天,班级里俞斌城小朋友的妈妈过来我说斌斌昨天回家心情很不好,他说老师没有把他的作品挂出来,还说老师说他画得比某某小朋友难看。我听了他妈妈的话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在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于是我回家认真翻看怎样评价幼儿作品的书籍,去网站搜索相关资料,看了这些,还真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为我那天的做法感到后悔。

通过以上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分析,评价幼儿作品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在评价幼儿作品的过程中,不要将幼儿的作品与其他同伴比较:“瞧你画得不如某某小朋友好。”这样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教师评价时应该把幼儿的自身作为重点进行“纵向比较”,肯定他的进步,也就是说,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看看他是不是比以前进步了。如从绘画的态度、创造力等方面综合去评价。幼儿要自己跟自己比。在孩子看来,老师把他的画展示在主题墙,就是对他的肯定,也是一种鼓励。如果老师把大家的画都展示出来,唯独没有他的,孩子就会想:“为什么不展示出我的画?是不是我画得不好啊?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呀?”种种想法会国扰着幼儿,会让幼儿闷闷不乐,长此以往,就会打击孩子对绘画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得有些孩子变得抑郁、自卑,所以老师应该给每个孩子展示画的机会,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环境创设板块

    有的幼儿园在创设物质环境过程中,购买大量高价的成品玩具,追求高档,教师花费大量心血精心布置五彩缤纷的墙饰,甚至还买来一些名画进行装怖,环境的布置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幼儿园中教师的特长和喜好。面对这些高档的材料,教师时刻提醒幼儿注意爱护,甚至很多时候不让幼儿操作这些材料,只是有人来参观时,才拿出来让幼儿操作。这种高档的环境一旦布置好之后,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基本不会变动。此外,有的幼儿园小、中、大班环境布置得非常雷同,当人置身其中时,如果不看班级标识牌,根本无法判断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

结合有关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基本原则方面的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主要违背了哪些原则。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则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作用。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2)案例的做法违背了经济性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和发展适宜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的地区、不同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勤俭办园。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幼儿园在创设物质环境过程中,购买大量高价的成品玩具,追求高档,教师花费大量心血精心布置五彩缤纷的墙饰,甚至还买来一些名画进行装饰……”明显违背了这一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个积极的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能切实地体验到自己做的事对集体的影响,从而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面对这些高档的材料,教师时刻提醒幼儿注意爱护,甚至很多时候不让幼儿操作这些材料,只是有人来参观时,才拿出来让幼儿操作。”这就违背了幼儿参与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从一般年龄特征来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鹼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这种高档的环境一且布置好之后,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基本不会变动。此外,有的幼儿园小、中、大班环境布置得非常雷同,当人置身其中时,如果不看班级标识牌,根本无法判断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以下是两位老师关于环境创设的对话。

    李老师:其实环境创设很简单,就是买一些材料摆一摆,贴一贴就行。

    王老师:对啊,环境创设不就是我们老师自己把房间布置一下嘛,重点也就是考察我们老师的手工制作能力,所以我觉得这项工作应该由美术老师来做。

请你利用环境创设的相关理论评析两位老师的说法。

参考答案

两位老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李老师的做法割裂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关系。幼儿园环境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固然重要,由于它具备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对教师来讲,认为很容易被接受和掌握。符合幼儿需要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丰富多彩,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让幼儿觉得温馨、有安全感。但是,虽然环境、材料丰富,但教师不能营造对幼儿具有激励作用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孩子同样没有归属感。

王老师的做法首先违背了环境创设幼儿参与性的原则,王老师认为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从构思到制作都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没有让幼儿参与到其中。这使得环境创设的作用被大大的削减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缺乏正确评价导向,王老师对于环境创设评价只注重过程中的艺术创造,评价的是教师制作的技能,而忽视了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的评价,导致了环境的创设向着观赏型、艺术型、技能展示型的方向发展。

 

    星期一,A老师理怨地说:“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参考答案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教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案例中的A、B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

 

    幼儿园可设置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娃娃家、医院、市场、马路等);自然科学活动区(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音乐、美术等);语言活动区(阅读、故事表演等);建构操作区(拼、括、搭、小制作等):室外可有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铜养区等。这种划分并不固定,每个幼儿园在具体操作时可视情况化整为零、灵活搭配。场地大一些的,可设置大的活动区;场地比較小的,可设置小一点的活动角,如图书角、数学角、自然角等。活动区大多以班为单位独立设置。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设置共用的大型活动区,如图书馆、科学宫等,装备更好的设施、投放更丰富的材料,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活动区,材料的投放都要注意种类丰富、分出层次(符合不同水平的幼儿),并适时增添和更换。

谈谈上述活动区的创设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参考答案

幼儿园活动区创设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意义表现为:

1)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在上完课或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幼儿在活动区内可以通过相应材料的操作来复习、巩固与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内容丰富,有些能通过上课等正式学习来实现,而有些则要通过游戏、自由活动等非正式学习来实现,如培养交往能力、独立自主性等。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活动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幼儿个性充分发展。在活动区内,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持长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轻松自主,没有心理压力,不受局限,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任思维和想象自由驰骋,并体验成功及活动过程的愉快,增进交往,发展社会性和形成健康人格。

3)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既可以在孩子自选活动中给予具体的个别指导(如指导正在搭积木的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又可以利用活动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或个别教育(如在音乐区进行分组教学、练习某种节奏等)。许多地方活动区既是教学活动场所、幼儿自选活动场所,又是教师个别教育的场所,一区多用,发挥了教育的综合功能。

4)有利于提高幼儿自由活动的效率,规范幼儿的行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能有效地避免幼儿以往自由活动时出现的无所事事、无聊乏味地浪费时间,甚至追逐打闹或出现破坏性行为等种种不良现象。

 

    “馨馨在哭。”闻讯后,我马上来到馨馨身边,一边帮她擦去眼角的泪水一边问:“馨馨,你怎么了?”“我种的豆苗死了。”馨馨哭得更伤心了。我安慰她说:“你眼睛真亮,快别哭了,我会帮你把它救活的。”一听说能救活,馨馨破涕为笑,又天真地问:“泥土妈妈都干了,是不是眼泪哭干了?”我对馨馨的发现煞是奇怪,豆苗的土每天都是小朋友自己浇的水,湿湿的。前段时间老是下雨就让孩子少浇点水,可是这几天又太干了,我忘了提醒孩子及时浇水,难怪土有些裂了。馨馨对她的豆苗关爱倍加,这么细微的变化她居然发现了。更让我感到内疚的是,我清楚地记得,昨天早晨,馨馨拿杯子浇水时,我因忙于接待家长而阻止了她的行为。

请用所学过的环境创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幼儿园自然角的目标应该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对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作为首要任务,把让幼儿“爱护动植物、观察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作为落脚点。

幼儿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他们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甚至无生命的物体,在他们眼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具有感觉和感情,值得他们付出情感去爱,他们乐于探索世界中各种事物,对自然界的一切秘密充满着好奇,正是这种好奇,推动着幼儿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发现。

在幼儿园的自然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自然界的变化,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也是我们创设自然角的主要目标。教师在组织幼儿园的自然角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幼儿的爱心,尊重幼儿的情感,善待幼儿的发现。引导并支持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可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生投入到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去,也可能使幼儿一辈子具有环保意识,更可能会使幼儿终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班有个严宇飞的小朋友,他是个体弱儿,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在教师眼里属于那种听话守纪律的孩子。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得她奶奶与我之间产生了一次小小的误会。

那天,我带幼儿户外活动,因室内外温差较大,我要求幼儿穿上外套,严宇飞的外套太长,不愿穿。我看他身上的衣服穿得也不少,就答应了。正当我和幼儿在外面玩得尽兴时,严宇飞奶奶来接他,我没顾上和她说话,只是挥了挥手。他奶奶边走边说:“你们老师真不像话,这么冷的天也不给你穿外套。

严宇飞一句话也没说。这情景正巧被一位在大门口的教师听见,她马上告诉了我。

第二天,我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主动找严宇飞奶奶聊天,让她为孙子准备一件短一些的外套或背心,并向她解释了昨天孩子不穿外套出去活动的原因,并告诉她一些关于进入秋季孩子的保健,她听完解释后宽慰地笑了,并主动说出对我的误解,向我表示歉意。

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

参考答案

身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时刻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还要注意不要冷落了家长。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合理要求时,家长合作的热情会更高,态度也会更积极;相反,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有没有注意,甚至家长被自身的一些问题缠身时,那么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

当沟通双方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不良状况时,无论是谁的过错,教师一方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和家长解释事情的经过。否则,家长对教师、对幼儿园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

   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家园合作中承担的任务,做家园合作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只有教师的积极态度被家长接納,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道路オ能畅通,幼儿园才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长方面的支持而不是反对。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旦建立,双方就会为其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沟通合作板块

    幼儿园只有一架秋千,幼儿都很喜欢玩。大二班在户外活动时,胆小的诺诺走到正在荡秋千的小莉面前,请小莉把秋千让给他玩。小莉没理会他。诺诺就跑过来向老师求助:“老师,小莉不让我荡秋千...”

对此,不同的教师可能会采取下面不同的回应方式:

教师A:牵着诺诺的手走到小莉面前,说:“你们的事情我知道了,我现在想看小莉是不是个懂得谦让的孩子。小莉你已经玩了一会儿了,现在能不能让诺诺玩一会儿呢?”小莉听了后,把秋千让给了诺诺。

教师B:“你对小莉怎么说的呢?”诺诺:“我说我想玩一会儿。”想到诺诺平时说话总是低声细气的,教师就说:“是不是你说话声音太小了,她没有听清楚呢?现在去试试大声地对她说‘我真的想荡秋千,我已经等了很久了!’如果这样说还没给你,你就回来,我们再想别的方法……”

问题:请分析上述两位教师回应方式的利弊,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本案例中主要反映了老师在处理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行为的引导。两位教师的做法各有利弊。

   2)教师A的做法的可取之处:发现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问题,及时介入,介入过程中没有强制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而是用一种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幼儿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教师A做法的不可取之处:介入的方式属于主导者地位,介入游戏时,干涉了幼儿正常游戏的进行,在没有询问小莉的意愿情况下,委蜿中却透露一种命令式的口吻,要小莉离开秋干让诺诺玩,没有给与孩子述说自己意愿的机会。诺诺这一次通过老师的介入满足了内心的愿望,下次遇到此类问题还会第一时间想到找老师,不利于培养幼儿动脑筋、想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会养成胆小懦弱、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

    教师B的做法可取之处:注意到了幼儿特点对同伴交往的影响,对交往当中弱势的一方,即诺诺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抓住契机培养了幼儿交往当中的主动性、勇气,更为可取。

    教师B考虑不周全之处:对幼儿处理问题的过程关注不够,仅笼统教给方法,对后期交往过程缺乏更多关注、引导、鼓励。

 

    下周一要开展手工活动,张老师要求家长准备废旧材料。周一那天,只有苗苗没有带材料来,张老师就不让他参加活动,苗苗站在一旁看着同伴活动,情绪很低落,一天都很少说话,回家后,苗苗冲着爸爸大发脾气...

1)你认为张老师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

2)你认为张老师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1)张老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幼儿园教师必须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张老师因为苗苗没有带材料,就不让其参加活动,违背了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因此,其行为是不恰当的。

(3)案例中的张老师要求家长给幼儿准备旧材料体现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原则。但是在要求家长提供相应帮助的时候,教师必须遵循要求适度的原则,不对家长提出能力范围之外的要求。因此,张老师应该就材料的问题与苗苗的家长及时沟通,了解苗苗的家庭状况,体谅家长的困难。同时,张老师还必须尊重苗苗听课的权利,不能因其没有带来材料就施加不恰当的惩罚,导致苗苗情绪低落,影响其身心健。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板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人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用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板反应。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这些文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参考答案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

①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获得真实的体验

②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和自信。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比如:“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

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比如:“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新学期开始不久,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当孩子们需要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总是习惯用一只手拎住椅背施行,或是把椅背夹在腋下,像拄着拐杖一样一摇一晃地行走。每当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充斥着一种椅子在地板上敲打磨擦的声音,很是刺耳,也不安全。起先是一两个新生,接着是班上一大半的孩子都有这种行为。而这学期新加了9个新生,我不得不为这件事情动一下脑筋。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1)对问题的认识。

幼儿的很多行为源于模仿,因此,幼儿用一只手拖住椅背或者把椅背夹在腋下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解决,这种不安全的行为就会被其他幼儿模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也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可能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关,因此,幼儿园与家庭要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2)问题的解决。

①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做示范,用两只手搬椅子,轻拿轻放,为幼儿做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

②设计“如果你是小椅子”的角色游戏。如果你是小椅子,被人一只手拖拽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培养儿童爱护物品的观念。

③随机的指导和提醒,帮助幼儿校正行为。

④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早晨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圈圈,磊磊喜欢红色的圈圈,可是他拿到的是绿色的,于是他想要和好朋友轩轩交换,但轩轩不同意。我看到了此情景,也听到了孩子之间的交流,觉得这是幼儿之间交往的一个好时机,因此,并没有马上干预,而是站在他们旁边仔细观察等待时机。磊磊看见轩轩不同意也没有强迫,只是跟着轩轩一起玩,于是我以为磊磊放弃了玩红色的圆圈,但绕了一图,磊磊趁轩轩不注意,用力抢走轩轩手里的图圈,并扔掉自己的圈圈撒腿就跑,轩轩也不甘示弱,赶紧追了上去。我急忙追过去制止,但轩轩已经追上了磊磊,两人争抢开了,轩轩一急抓到了磊磊的脸上,三道深深的指甲痕留在磊磊脸上。磊磊是顿时哭了起来,尽管轩斩拿回了自己的圈圈,但没有开心,他知道自己闯祸了,有点手足无措,紧张的也快哭了。于是我赶忙请保育员老师送磊磊去医务室消毒。面对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我感到很无奈,本来是想给孩子们一个交往的机会,没想到却酿成了一件祸事,接下来该怎样去面对家长呢?

请你对孩子的行为特点进行评价。你认为老师处理冲突的教育策略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将怎样跟家长沟通?

参考答案

1)孩子行为特点评价:

磊磊:比较有自己的想法,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采用了“暗抢”的办法,而不是用友好的策略。

轩轩:用攻击行为维护自己,但是事后明白自己的行为不正确,并因此产生羞愧心理。

2)案例中老师处理冲突的问题在于没有预见性。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多都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看到磊磊没有得到想要的红色圈圈之后和轩轩一起玩起来时,老师就应该走到孩子中间,根据对孩子平时的了解,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或是与孩子交流,了解磊磊现在心里的想法并预料将会发生的事情。

3)跟家长沟通:首先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家长,让家长明白孩子之间发生打闹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这一时期孩子之间解决冲突的方式产生的心理原因,以及这种方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比如通过打闹获得内心一些负面情绪的释放等。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都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孩子形成正确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养成正确的思考问题、掌握处理冲突的方法。

     

    升入大班后,跳绳成了孩子们最头疼的事情。例如我们班的晨晨小朋友,每一次我让大家跳绳的时候,他总是拿着绳子左揉揉右抡抡,从来不跳绳。我便问他:“你为什么不跳绳呢?”他红着眼睛说:“妈妈说跳绳太难了,不让我学,怕我太累。”听完他的话,我便鼓励他大胆地跳,先把绳子抡到自己的脚前方,双脚再并齐向前一起跳,半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会连贯地跳一个了,当时晨晨特別高兴,还兴奋地大喊:“老师,我会跳一个了,我一定会学会的。”

请运用幼儿园与家庭配合的相关理论分析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1、评析:

案例中的幼儿处于“过于保护”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理,而且活动中还受到父母的诸多限制,不允许“玩”这,不准“做”那,有危险、出意外。因此养成了晨晨过度依赖及胆小怕事的个性。

2、措施:

1)给予信任,帮其战胜胆怯心理。针对晨晨畏惧、怯懦的特点,教师应该采取树立榜样和耐心帮助相结合的方法,促使晨晨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锻炼自己。

2)家园配合,共施良策,促其转变。主动与家长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科学的、适应晨晨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晨晨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关注和支持晨晨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他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晨晨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

 

    看图书的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书本,然后静静地坐到椅前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轻轻地走过来问我。当我和孩子们整理书本时,却发现一本书没有封面。经过了解是本班的乐乐不小心撕掉了,由于害怕批评,就没有告诉老师。

针对这个案例,说一说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错误。

参考答案

犯错是孩子的天性。关健在于我们是否能正确认识幼儿的错误,我们要以孩子的心去看待孩子。要从幼儿所谓的错误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地对待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以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孩子。

其次,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一种孩子能愉快接受的方式和他们交流。

再次,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相,当教师发现了问题却以粗暴的方式解决,不但孩子们不敢主动承认错误,而且也会使孩子的心灵受一次重伤。

教师热爱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时刻站在孩子们的一边去看待这个多彩的世界;热爱孩子,就该蹲下身子,保护起孩子可贵的自尊心,呵护着他们健康地成长。

 

    “照相馆”活动区里,老师投放了玩具照相机、相册、镜子、裙子等材料,引来了很多小朋友。照相的幼儿摆出各种姿势,对照相过程乐此不疲,活动区一度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场面。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老师便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所在社区的一家照相馆,了解了照相馆里的区域划分、物品摆放、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等。回到幼儿园里,老师立即组织幼儿结合自己的“照相馆”进行讨论,看看自己的照相馆和社区的照相馆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经过认真讨论,幼儿发现应该把“照相馆”设置成几个功能不同的小区域,还应该增加材料等。接下来,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各种材料,把“照相馆”分成了四个小区域,活动有序而深入地进行,没有了拥挤、争抢角色的现象。

你认为幼儿园开展的“照相馆”游戏属于什么游戏类型?并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结合材料谈谈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幼儿园园开展的“照相馆”游戏属于角色游戏。

     2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幼儿有自己的兴趣的需要,教师应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参加游戏,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2以间接指导为主。幼儿的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和源泉。教师要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的游戏,以间接指导为主。

    3按游戏发展规律和游戏类型不同而指导。由于不同的游戏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对游戏的指导还应考虑到游戏的种类和特点。(游戏理论)

    3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环境的教育意义。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幼儿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足迹等,不仅扩大了教育的空间,也使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的教育意义。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案例中的老师正是利用了社区资源——照相馆,很好地完成了幼儿游戏的教学。

3社区文化的教育意义。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更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相对较好,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园社合作理论)

 

在幼儿园的室外自由活动时间里,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就碰到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上,膝盖一下就破了。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

    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

1)可能原因:

① 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小安追球时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

② 幼儿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③ 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

(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即可,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办法):

① 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

② 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

③ 请小安帮小华涂药,让他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

④ 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交流沟通。

⑤ 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幼小衔接板块

    学期过了一半,小学一年级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丁丁感到还是幼儿园好。

结合案例谈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什么不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参考答案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点

其一、教育的性质、目的不同。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因此,没有考试、考查等。而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这时学生上学是向国家尽义务,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检查以及由此引起的升级或留级,是国家对学生学习质量肯定或否定的体现。义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许多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孩子不上学,其家长要被罚款或判监禁等。

其二、知识传授内容不同。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到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目的。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其三、主导活动、生活作息、环境布置、师生关系、评价标准等其他方面也有区别。

   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其一、培养幼儿园孩子入小学的意识,注意发展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能力与学习习惯。

其二、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其三、培养孩子生活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告诉丁丁,小学与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午睡安排了,要学会适应。

其四、培养任务意识和纪律意识。可告诉丁丁,上小学了,按时完成作业是必须的。教育丁丁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仍然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可以画画。

 

    某幼儿混合班开设的课程几乎与小学一年级相同,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搬用小学上课的方法,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等知识和技能,期中、期末还进行考试、评分,很少组织游戏和体育活动,对唱歌、图画课不重视。结果半年下来,幼儿体质明显下降,生病回家的有好几位,在班里上课的也多是无精打采。这班幼儿升入小学后,多数对语文、数学课不感兴趣,而对考试分数却分分计较,他们的体、智、德、美综合素质还不如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同年级其他同学。

运用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原理的理论对此现象加以分析和评论。

参考答案

首先,案例中明显呈现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特征,违背了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规律。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幼儿园与小学是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是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两个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其次,案例中“…很少组织游戏和体育活动,对唱歌、图画课不重视,经常改上拼音识字、计算及智力训”忽视了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的发展中,体、智、德、美四育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不能相互取代。体、智、德、美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最后,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儿意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决定的。幼儿衔接没有做好,幼儿升入小学,出现不适应,是必然的。

幼儿园课程的安排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幼儿园课程要融合在一日生活之中,保教合一。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一日生活与安全卫生板块  

   

    下午离园时,马老师发觉萌萌的衣服挺别扭,行细一瞧,原来是纽扣错位了。在马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萌萌笨拙地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纽扣,准备重扣。正在这时,萌萌妈妈出现在活动室门口。显然,她已看到了一切,脸上写满了不高兴。只见她快步上前,动手要帮萌萌扣纽扣。马老师一把拉住她说:“瞧这衣服模样,就知道肯定是萌萌自己穿的。萌萌能够独立穿衣,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啊!让她再练习一下,相信她会有进步的,你说对吗?”萌萌妈妈听了马老师的话,似乎悟出了什么,脸慢慢由阴转睛,笑睐睐地对萌萌说:“乖孩子,慢慢扣,妈妈等着你!”

请结合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原理,分析马老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

马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幼儿一日生活是构成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每天都会从各种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很多最基本的生活经验,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因此孩子能做的事,教师不要代替,家长也不要包办。

马老师及时抓住时机,引导家长,促进使幼儿园和家庭通力合作,为孩子营造个顺利成长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贝贝粉红色外套上面有很多小的珠珠和亮片组成的图案,她没事做的时候就用手剥,我发现后阻止了好几次,就怕有意外发生。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吃过午饭后,突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老师,贝贝把一个球珠寒到鼻子里了。”我马上跑了过去。这时的贝贝神情有些紧张,嘴巴张开在呼吸,从她的眼神里看出孩子很害怕,急于求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教师遇到如下情况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幼儿的安全问题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发生案例中所述情况或同类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如果发生幼儿鼻腔异物时,要让孩子改用口腔呼吸,面向有光亮的地方,令其抬起头并用手指将鼻尖向上推起,用手电筒照射即可看到异物,此时不可立即拿子钳夹,以防异物被推向鼻腔深处。对于年龄稍大而又听话的孩子,可用手指压住未堵鼻孔,令其低头并做擤鼻涕的动作,异物即可随气流冲出鼻孔。如果是部分露出鼻腔,露出鼻腔的异物属圆形且表面光滑,可用大拇指压迫患侧鼻翼,将异物挤出鼻腔。

2)如鼻腔的异物属纸团、纽扣等不规则物体,则可用镊子将其夹出。也可以让患儿闻胡椒粉等刺激性气味的物体,促使患儿打喷嚏,有可能将异物喷出。

3)对于无法取出的鼻腔异物,老师也不要强行取出,以免损伤鼻腔或形成呼吸道异物,而是应设法劝阻儿童哭闹,改用口腔呼吸,然后迅速抱送医院治疗。

 

    某一天,300多个孩子都在热睡,幼儿园突然传来几声爆炸声,紧接着浓烟就进了孩子们的卧室。这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杭州某幼儿园,好在疏散及时,孩子们平安无事。

问题:请你谈谈幼儿园发生火灾的应急处理办法。

参考答案

1)火灾起时,立即切断电源,尽快到相应地点取下灭火器进行补救。

2)当火灾发生时,立即安排相关教师组织指挥幼儿按预设的次序和通道有序、迅速、安全撤离火灾现场。

3)发现火灾的人员应立即报警,先打119救火,再打110维持联序,根据人员伤害情况灯120。

 

   职业理念板块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不,一百种是在那里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百双手

百个念头

还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

有一百种快乐,去歌唱去理解

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一百种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百种世界去发明

百种世界去梦想

1)你能从诗中读到幼儿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

2)依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幼儿?

参考答案

瑞吉欧理论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奇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首诗歌,标题饱含了瑞吉欧创办者对儿童无限潜能的尊重、赞赏和期待,要追随儿童,真正尊重、体现并维护儿童的权利。

1)诗中体现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是:

儿意是一个独立的人,是处于不断发展的积极个体,是一个主动的环境探索者。

儿童有其自身发展的差异性,每个儿童心理发展都有自身的优势领域,如有的儿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有的儿童在动作发展上有着相当强的协调能力。在同样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每个儿童在其发展水平上呈现出差异性。

2)教师对待幼儿的正确做法是:

 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现代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告诉我们,儿童是人,具有生存权,具有人的尊严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权;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教育不是教教材,而是教儿童,儿童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学前课程必须遵循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我进实习园的第一天,指导老师就指着一个爱流鼻涕的小男孩说:这孩子是我们班“最脏、最恶心的,让人看了处处都会不舒服”。

有一天早餐后,那个爱流鼻涕的小男孩可能喝得过猛或剧烈活动,将刚喝的牛奶吐了出来,指导老师看见了一直在责怪他:“你看你恶心不恶心,看见你都倒胃口。”我见状赶紧来收拾并问那孩子有没有事,他没敢说一句,只是流着鼻涕看着我。我告诉他:“没关系,以后要注意。”他点了一下头转身去拿拖布。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当然,老师也有喜欢的孩子。有一次,一位漂亮的小姑娘给她们(两位老师)带了两个苹果,她们高兴得又是笑又是抚摸,不知有多喜欢,还不停地说:“真懂事!”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平时她们对小姑娘就关爱有加,而且她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和表现机会也最多,即使是做错了事老师也会原谅她。

1)这位幼儿园指导教师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给以分析。

2)结合案例分析,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

参考答案

(1)指导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违背了幼儿园教育原则中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案例中指导教师指着一个爱流鼻涕的小男孩说是我们班“最脏、最恶心的,让人看了处处都会不舒服"。十分不妥。幼儿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的人格是独立的、不容侵犯的。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其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要相信、信任幼儿,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要避免一些不尊重幼儿人格的言行。

②违背了幼儿园教育原则中保教结合的原则。爱流鼻涕的小男孩将刚喝的牛奶吐了出来,指导老师看见了一直在责怪他:“你看你恶心不恶心,看见你都倒胃口。”幼儿园教师应告诉孩子刚吃完饭是不能剧烈活动的,出现那种情况应安慰孩子,并帮助孩子进行清洁。

③幼儿教师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平时他们对小姑娘就关爱有加,而且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也最多。

(2)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是:

     ①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

②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幼儿教师如何理解幼儿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如何对待儿童,如何进行教育实践。

③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作为教师,应看到每位幼儿都是优缺点并存的,对待他们应该因材施教,公正公平。

 

    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其实不知道,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和好奇心,竟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事。

请结合我国现状,谈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予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

2)家长的功利需要。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而幼儿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幼儿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

3)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升大学竟争和就业竟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两这种竟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地影响到幼儿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

正因为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

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特色园”、“兴趣班”的做法常常只注重幼儿的某一方面发展,盲目攀比,拔苗助长,无视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规律,最终会造成幼儿个性发展的扭曲,与人们的愿望适得其反。

 

    康康把牛奶洒了后不知所措,老师见到后对康康说:“你是不小心洒的对不对?没事,我们一起来擦干净。”于是老师挽起袖子,拿了抹布开始擦桌子,康康看到后就学着老师的样子和老师一起擦桌子。下午,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植物园旅行,孩子们对睡莲产生了兴趣,并提议摘几朵带回幼儿园。老师看到后对孩子们说:“植物园里面的植物是供大家观赏的,不能随意摘取。”见孩子们兴趣浓厚,老师答应孩子们去市场买两盆睡莲,下周一带去幼儿园,供幼儿观察、欣赏。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评析该老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

该教师做的很好。践行了以下职业道德规范:

1)关爱学生。康康洒了牛奶,老师没有责备,而是帮助康康擦桌子,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2)为人师表。康康看到老师挽起袖子拿着抹布擦桌子,他也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起擦桌子,体现了教师的为人师表的作用。

3)教书育人。老师看到孩子们对睡莲兴趣浓厚,教育孩子们不能随意摘取植物园的植物,并且答应去市场买两盆睡莲下周一带去幼儿园供幼儿观察。这说明老师关注幼儿的兴趣,意识到兴趣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同时也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行,体现了老师的教书育人。

 

    4岁的洋洋独自在幼儿园玩滑梯,由于滑梯已损坏,洋洋从滑梯上摔下,颅脑中度损伤,留下轻度后遗症。带班老师说,当时孩子们正在午睡,将近两点的时候,洋洋起来,自己一个人出去了。过了20分钟,见洋洋还没回来,急去寻找,結果在滑梯下发现了洋洋。

1)此案例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2)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法律关系主体:老师和幼儿园、幼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经过长时间教育,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洗手的方法还是不正确,手总是洗得不干净。我们几位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让孩子们相互看看、摸摸自己和别人的手,比比谁的手干净,并让孩子们总结洗手的“小诀窍”。有的孩子说:“要用肥皂搓,再用水冲干净。”有的说:“洗手时要卷起袖子,不然会把衣服弄湿的。”我搬来了娃姓家的“脸盆”“肥皂”“毛巾”等,请孩子们学习并练习洗手的正确步骤:先卷袖子——打开水龙头冲一下手——用肥皂搓手心和手背——用水冲干净——用毛巾擦干水。为了帮助孩子牢固地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还画了一些洗手的小图示,编上1、2、3、4、5,并附上简单的说明文字,将其贴在洗手池的上方墙上。终于,孩子们都能接正确的步骤洗手了。

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在活动中体现了哪些学前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

1)在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利用了保教结合的原则与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2)案例中教师利用幼儿日常行为的教学来启发幼儿,让幼儿掌握了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的教育者,而且是生活上的看护者。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教授幼儿洗手的机会,不仅贯彻了教学原则,还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把保育和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3)教师还运用了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来调动的儿的学习积极性。案例中幼儿教师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